临沂市民祖父捐枪送儿抗日 父亲护送过刘少奇
13.05.2015 17:28
本文来源: 半岛网
王滨,1936年出生于莒南县板泉镇,父亲王言时、叔叔王言畅都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王滨一直在文化系统工作,并出版了以描述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创作《跟着共产党走》这首红歌为主题的《永远的歌声》一书。
退休后,王滨先后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寻访当年在沂蒙参加抗战的抗大一分校老战士及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跟着共产党走》词作者沙洪、《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前身)词作者阮若珊等人,用笔记录下这些曾经在沂蒙地区战斗过的老同志们与沂蒙的深厚情谊。
作为一名民间工艺大师,2015年年初,已是79岁高龄的王滨被中华文化促进会授予中华剪纸“终身成就奖”。他的剪纸作品多以家乡抗战为题材。
采访札记
2011年3月,我第一次来到沂州路北段王滨家中,王老的家里收藏着很多他与当年在沂蒙战斗过的老革命者们的合影,还有一些老革命者赠送给他的回忆录。2011年4月,沂蒙晚报举办了“沂蒙党旗红”重访沂蒙红色遗址活动,当时已经75岁的王滨执意要求参加,并同我们先后来到沂南东高庄、莒南渊子崖等红色村庄,悉心与受访者交流,详细了解老革命者当年的故事。王老的精神令人钦佩,他通过剪纸来表现沂蒙的抗战故事,让这段历史以艺术的形式得到传承。
祖父捐出5支枪,动员俩儿子参军
说起我家当年打鬼子的那些事,还得从1932年12月17日深夜,在板泉西门外松林里成立的中共板泉崖党支部说起。那年秋天,中共临郯县委负责人刘谐和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来到板泉完小任教,传播革命思想,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经刘谐和的培养,介绍王任之(原临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入党。之后,王任之又协助刘谐和发展了杨家祥等一批党员。1937年11月,板泉党支部决定派王任之、杨家祥等人赴延安学习。
王任之和我叔叔王言畅都是1918年出生,俩人和杨家祥是同班同学,我的父亲和杨家祥又是换帖的兄弟。当时,杨家祥在延安学习期间曾通过战时邮局给我叔叔寄来书信和照片,板泉党支部也坚持抗日活动,我的父亲、叔父在这个时期有了抗日思想。
1940年初,王任之跟随抗大一分校来到山东鲁中抗日根据地,这年农历八月十四日,王任之作为抗大一分校民运工作团二队队长,奉命与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进驻板泉开展民运工作,他们首先在板泉举办了近百人的绅士名流抗日动员大会。会上,我的祖父王培良率先发言,不仅把防土匪保家宅的5支枪(一把左轮手枪、一把匣子枪、三支步枪)捐出去,而且让我的父亲和叔叔弃商抗日,上前线参加八路军。在当时抗战物资、枪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祖父支持抗战的大义之举不仅得到了上级的肯定,而且我家还被授予两个抗属牌子,被誉为双“抗属”。
父亲一路护送刘少奇来沂蒙
1942年4月初,我的父亲奉命护卫一位首长,当时,出于安全考虑,上级对护卫人员只说是一位干部,其他任何信息都没有透露。
当时,时任115师教二旅便衣副队长的父亲和数十位功夫、枪法不错的便衣前往陇海路阿湖车站接站。听父亲说,当时接站的人大都只知道要护送的首长叫胡服(刘少奇化名)。经过周密安排,一行人穿过敌人的封锁线,顺利到达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驻地朱樊村(现属临沭县)。事后,父亲才知道这位首长就是时任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
刘少奇来到山东以后,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提出了“军队一元化”(强化党对军队的领导)、“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积极性)等一系列指示。山东分局随后作出了《抗战四年山东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任务》的决议,把刘少奇一系列指示写了进去,加强了党政军民的鱼水关系,为山东工作明确了方向。
1942年7月下旬,刘少奇在赴延安前将原有的100多名随行人员精简到18人,化装成老百姓,他自己化名老许,扮成生意人,由特工便衣队护送离开朱樊村,奔赴延安,行程达1500公里,并于1942年12月安全到达。
父亲在世时曾多次向我讲述护卫刘少奇同志的经过,前些年,我也多次来到临沭朱樊村,重温那段历史。
叔叔用歌声发动群众抗日
我看到5月6日《沂蒙晚报》刊登了我的家乡板泉镇渊子崖村《扛起大刀长矛,全村上阵杀鬼子》一文,这也勾起了我深深的回忆。渊子崖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12月,这个村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早在这年春天,山东抗日文化协会与滨海地委就在那里举行了“八大剧团联合公演”活动。
我的叔叔作为山东抗敌宣传大队文工团员,参加了这次演出,当时参加演出的还有115师战士剧社、教导二旅火光剧社、沂河剧社等。这次演出的剧目很丰富,主要有《第五纵队》、《打渔杀家》、《日出东方》、《反对黄沙会》(即《沂蒙山小调》)等。据我叔叔回忆说,这次公演持续了两个星期,观众包括各部队与附近群众达万人之多。而这次联合公演,也让我的叔叔结识了很多从事文艺工作的战友,更坚定了他做一名文艺战士的决心。
1941年12月,我叔所在的抗敌宣传大队来到苏鲁边境,在与抗大一分校合并,并同阮若珊、李林(《沂蒙山小调》作曲)、刘知侠(著名作家)等战友一起战斗生活。
1943年,我叔的小腿经常往外渗脓水,并于当年春天和战友王杰(后任山东话剧团编导)转到地方,在玉山区(现为临沭县玉山镇)担任文教助理。两年后,我叔调到滨南干校学习,毕业后,来到陇海路继续发动群众抗日。
我叔离休后,对于抗战时期从事部队文艺工作那段经历记忆犹新,他经常情不自禁地唱起那些抗日的歌曲。这些在当时流传非常广的抗日歌曲,现在听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当年我叔这些文艺战士就是唱着这些歌,鼓舞战士们奋勇杀敌,动员民众抗日的。
[编辑: 李敏娜]
本文来源: 半岛网
13.05.2015 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