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苹果产业调研

08.12.2014  10:33

  眼下,正是红富士苹果旺销时节,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涌入栖霞市的果品交易市场,到处是一片热闹的场面。山东省栖霞市是著名的苹果城,这里60多万人口中有40多万从事着与苹果相关的产业,农民近九成的收入来自果业。在当地政府眼里,苹果是“民生果”,他们把提升苹果品质、促进苹果产业健康发展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来对待。

  土把式变为“果秀才”

  谈到今年的收成,栖霞市观里镇新庄村果农史本平对《经济日报》记者说:“今年苹果能获丰收多亏技术专家提出的好建议。依俺这土把式,说不定要走多少弯路。”

  以前,史本平家的11亩果园里果树密匝匝,光照条件差,枝干病害严重,苹果品质随之下降。今年年初,在栖霞市果业发展局专家的指导下,他“隔一伐一”对老果园进行了改造,生产的7万多斤苹果着色好,酸甜可口,成为经销商的抢手货。

  近年来,面对苹果产业面临的挑战,栖霞市制订了以科技支撑促进苹果产业增值增效的提升计划,全市所有乡镇都建立了果业技术服务站,村村都有专门的果业技术员。截至目前,这些技术员利用“科技三下乡”等平台已组织60余场讲座,累计培训果农25万余人。现在,栖霞市有2000多名果农获得了国家专业技术职称,昔日的土把式变为了“果秀才”,而且许多技术精湛的果农还到全国各地传经送宝,手把手地教农民种苹果。

  绿色有机是必须的

  在今年秋季的采访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幕:在栖霞方山脚下的博士达苹果种植示范园里,负责人张朋义随手拿起一个苹果“喀嚓”就是一口。他说:“这里的苹果是免洗的,它一‘出生’就在果袋里,摘袋一周就采收。我们施的是有机肥,杀虫用的是黏虫板,绝对没污染。”

  在蛇窝泊镇,农民王成刚正忙着加工果农修剪下来的废弃苹果枝条。去年,王成刚成功研发出苹果枝条生产生物质有机肥技术,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认证,获得了国家专利。“我生产的这种有机肥比市场上的许多有机肥便宜,有机质含量在90%以上,用它种出来的苹果口感绝佳。”王成刚说。

  经过多年市场磨砺,要生产绿色、生态、环保苹果成为栖霞果农的共识。为确保苹果生产全过程安全可控,栖霞市构建了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网格化监管为重点、信息化追溯为纽带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我们实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形成了覆盖市镇村的封闭运行的农资配送体系和上下相连、三位一体的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栖霞市市长陈兆宽介绍说,他们以信息化追溯为纽带,实现了苹果从果园到餐桌的全程信息公开,消费者可通过网站、免费电话和手机扫描等方式进行查询验证。

  点击鼠标卖苹果

  “轻点鼠标,一天就卖出2万箱,销售收入达150多万元,打印投递单的色带纸就换了10多个。”“双11”期间,在淘宝上开设“王小二果园”的王乐将忙得脚不沾地。如今,王乐将把自己及周边乡亲们栽种的七成以上的苹果搬到网上销售,在全国有二三十万个固定客户。

  苏家店镇孙家村果农孙小磊,今年多了一个头衔——电子商务讲师。去年,孙小磊开设了网店“牛顿果园”,专门销售栖霞苹果,一年间就赚了20多万元。今年,他被市里聘为培养电商创业者的讲师。

  网络让栖霞苹果多了一条销售渠道。近年来,栖霞市大力实施“网销进万家”工程,建立起以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为骨干、以特色网络店铺交易为主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城乡居民加入到网销队伍。目前,栖霞已建设农产品门户网站8个,发展网络店铺560多家,其中苹果网络店铺300多家,年销售苹果4万余吨。庙后镇前罗泊村160户农民有40多户开了网店,年销售苹果近300吨。

  一棵苹果树托起一座城市,栖霞享有“中国苹果之都”、“中国苹果第一市”等美誉。如今,栖霞的苹果树正结出越来越多的“民生果”,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