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机构成性侵高发地 去年仅深圳就发生8起
家长注意了!校外培训机构成性侵高发地
家长望子成龙,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送去“一对一”培训班,但换回的是孩子的身心受伤……2018年以来,仅深圳一地就已经发生8起校外培训机构教师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在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性侵儿童案中占比高达57%。校外培训机构为何成性侵高发地?
教育培训领域性侵未成年人案频发
校外培训机构占比近六成
2018年1至10月,深圳已发生幼儿园、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强奸、强制猥亵、猥亵儿童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4宗,14名教师和工勤人员对21名未成年人实施性侵。相较上年全年,发案数上升55%,受害未成年人人数上升75%。
14名犯罪嫌疑人均为男性,其中幼儿园、学校教师和工勤人员6名,占比43%;校外培训机构教师8人,占比57%。被性侵的21名未成年人均为女性,其中8岁以下13人,占比62%,低龄化趋势明显。
这组来自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的数据,让人心痛,也暴露出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和教育管理漏洞——校外培训机构教师性侵儿童案高发,占比已近六成。
2018年办理多起校外培训机构教师性侵儿童案的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未检部检察官曾艳说,在这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利用身为师长的“权威”,教育和管理未成人的职务和工作便利,以及未成年人对师长的信服心理,性侵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年幼无知、力量微弱,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许多被害人慑于老师的威严往往在受侵害后不敢告诉家长,导致犯罪嫌疑人长期、连续作案。被害人不但身体受到损伤,更产生较大的心理阴影。
曾艳认为,由于上述原因,走入司法程序的猥亵未成年人案件可能只占一小部分。校园和培训机构性侵案频发,不但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成长,还激化家校矛盾,破坏教育秩序。
三大症结诱发性侵害
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培训机构老师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频发背后存在三大问题。
——“一对一”辅导课堂成案件高发区。
曾艳表示,有60%左右的被害人在“一对一”辅导课堂中被猥亵。大部分“一对一”辅导课室内未安装监控探头,为犯罪嫌疑人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
——行业准入门槛越来越低。
有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校外培训供不应求,常常缺老师,能教就上岗。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2018年办理的4起培训机构教师性侵儿童案中,不论犯罪嫌疑人年龄多大,学历多高,都没有“教师资格证”,不符合在培训机构任教的资格条件。54岁的犯罪嫌疑人朱某某,高中文化程度,无“教师资格证”,只是在书法方面有特长,就成了培训机构的书法教师;27岁的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本科文化程度,无“教师资格证”,因在大学时就读数学专业,就在培训班当上了数学教师……
——行业监管留空白。
半月谈记者从深圳市企业注册局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深圳每年经营范围涉及教育、培训的企业注册量均在2万家以上。而深圳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深圳市校外培训机构472家,“只有学科类培训需要备案”。
但深圳市教育局提供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第一阶段摸底排查结果显示,深圳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文化教育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总数4693家,其中无照无证和有照无证机构共3373家。大量校外培训机构违规游走在缺少教育主管部门监管的空白地带。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频发
亟待规范管理
一名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我家孩子上小学,班里一共45个学生, 38个参加了校外培训。”
旺盛的需求推动培训机构快速增长。深圳市企业注册局法制科科长王莺翘认为,教育培训市场需求巨大与正规供给严重不足,以及行业野蛮生长与监管规范相对滞后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导致当前教育培训领域乱象频出。
当前,教育培训行业亟需规范发展、细化监管已成多方共识。
——细化行业规范,强化培训机构监管。
专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导构建培训机构行业运营标准,尤其要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纳入监管体系,严格审核资质、人员管理和安全设施等方面,严控从业教师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教师的过往经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考察,并加大对未登记备案就开展教学或超范围从事教育培训等机构的排查清理力度。
——强化师德考察和要求,推行从业禁止规定,建立“黑名单”通报机制。
深圳检方建议,校外培训机构人员入职时应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和教师资格证等硬性证明材料。深圳市教育局称,该局对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校外培训机构,年检年审给予一票否决。
目前,深圳检方已在办案中试行从业禁止做法,相关量刑建议已被法院采纳。由于从业禁止最多5年,为了提高震慑力,深圳多部门正在研究建立“黑名单”通报机制,以及时发现和阻止有前科劣迹的人员进入教育培训队伍。
——培训场所应视频监控全覆盖。
目前,深圳市教育局已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做到视频监控全覆盖,“一对一”辅导实行开放式。有家长认为,“一对一”辅导,应当借鉴线上教育模式,全程录像并将视频发给家长,以便家长随时查看辅导过程。
此外,曾艳认为,家长、学校等各方应多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加强对孩子的性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孩子提高分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护航。
(半月谈记者:赵瑞希)
编辑:张元元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