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拿天”里的新老面孔
炎炎夏日,总有些人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经济技术进步使得一些高温下的劳动岗位逐渐消失,同时又催生了一些新劳动岗位……
消失的工种 放不下的手艺
今年58岁的谢书和是南昌铁路局鹰潭工务机械段的一名锻工,也就是俗称的“打铁匠”。打20岁起,谢书和便开始在3尺火炉旁抡锤子,锻造铁路器具。30多年后,谢书和的工作正逐渐被机器取代。
“打铁要趁热,淬火过程得围在火炉边全程盯着。”谢书和站在熊熊的火炉边挥舞着铁锤,火星四溅。与火炉、铁屑、榔头、废钢铁为伍,夏日一身“雨”、冬日一身“汗”是他工作的写照。多年的打铁生涯练就了谢书和精湛的手艺,不少车间都喜欢找他订做器具。
由于工作艰苦,很少有人愿意做锻工,在鹰潭工务机械段该岗位上目前只剩下谢书和及他的3位徒弟。“用机器制作出来的产品虽然精细,但仍离不开手工调整,像用锡焊接靠的就是手巧,对准缝隙不能歪。”谢书和说。
年过半百的谢书和体力远不如当初,虽然即将退休,但他仍然放不下手里的铁锤。他希望能再培养些接班人,让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在烈日下抛洒汗水的“新面孔”
7月的阳光强烈,蝉声聒噪。街道上,除了环卫工人外,身着各色制服、骑着电动车的“快递小哥”成为高温下显眼的“新面孔”。记者在南昌市中心区一处十字路口看到,短短5分钟内,就有20多个“快递小哥”穿梭而过。
19岁的胡福清来自江西遂川县,参加完高考后他便只身来到南昌,成为一家外卖公司的“快递小哥”。每天上午10点半至中午2点半,以及下午4点半至晚上8点半,是胡福清最忙的时间。由于烈日暴晒,他的胳膊已然“黑白分明”。
胡福清是家里的独生子,出来打暑假工之前,几乎没有出过大远门,父母也很担心。“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胡福清笑了笑说,尽管每送一份外卖只能挣5块钱,但从中体会了劳动的酸甜苦辣。“到目前为止,我挣了6000多块钱呢。”
今年9月,胡福清将和其他同学一道进入大学校园,当“快递小哥”的时光也将成为他成长经历的重要一页。
高温“焖烧罐”里的10年坚守
技术工艺在不断进步,但总有些艰苦的岗位难以完全被替代,确保罐车“滴水不漏”的熔接工便是其中一例。由于罐车入口狭小,穿孔、缝隙又五花八门,不适合机器标准化作业,目前仍只能靠人工检修。
夏天经过烈日暴晒的罐车“炙手可热”,尽管在检修前要对罐车进行洒水、吹风降温处理,但罐内温度依然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在其中工作容易出现虚脱和眩晕。暴晒后罐车内的空气稀薄,再加上电焊熔接消耗空气,罐车内的每次呼吸都弥足珍贵!
今年35岁的陈晨是南昌铁路局南昌南车辆段的熔接工,从2006年起从事罐车检修工作至今。长袖牛仔布工作服、翻皮劳保鞋、工作帽、胶皮手套、防毒面罩……每次检修,无论冬夏,这些装备一样都不能少。
尽管“全副武装”,但由于焊花在罐内飞溅,经常漫射反弹落在身上,洞穿陈晨的工作服,有时甚至从衣领口掉到后背和肚子上,灼伤身体。
虽然环境艰苦,但焊接工作讲究“绣花”功夫和“慢工出细活”,因为“失误即事故”,这对熔接工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手法要稳稳当当,不能忽快忽慢,不能毛毛草草,不能混入杂质……
陈晨坦言,刚开始接触这项工作时,也一度感到过恐惧。但在师傅李俊的带领下一直坚持到现在,并挑起了大梁。他说:“环境越苦越能磨砺人的意志,干好工作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作者:余贤红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