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楷木雕刻传承人颜景新:毕生光阴守护传统技艺
鲁网9月18日讯(记者 王文婷)曲阜有三宝,碑帖、楷雕、尼山砚。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楷雕内涵丰富、制作精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颜景新是曲阜楷木雕刻的传承人,几十年的时间,他从一名懵懂的学徒成长为艺术大师,用毕生的光阴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技艺。颜景新说,楷木雕刻既是家传的手艺,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绝不能让其失传。
曲阜楷木雕刻由子贡所创 采用孔林楷木制成
曲阜楷木雕刻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原材料源于孔林独有的珍稀植物楷树,孔子弟子子贡是楷雕的创始人。相传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为其守灵三年,子贡守灵六年,他把从家乡带来楷木的树苗植于孔林之中,因此有了“子贡手植楷”的典故。子贡用楷木雕刻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两尊圆雕坐像,始创楷雕。
在曲阜,楷木雕刻最有名的是拐杖和如意,这也是曲阜楷木雕刻传统品种。相传西汉初年,孔子的九世孙孔腾去孔林祭祀时,从地上捡起一根被刮落的楷树枝拄着回家,此后便当作了自己的拐杖。汉高祖刘邦前往孔庙祭祀孔子,孔腾为其引路时就拄着那根楷木杖。孔腾对刘邦解释说,这是祖宗林上的木头,拄着它是为了不忘祖德。后来逐渐开始有人效仿制作,并雕刻上各种吉祥图案,于是楷木手杖也逐渐成为曲阜楷木雕刻的一个重要品种。
楷木如意则相传始于宋朝。相传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宁州做官,他不信神怪,举起笏将一条被人们供为神灵的大蟒蛇打死。皇帝听说后大加赞赏,并将那块打蛇的笏板封为“击蛇笏”。这样一来,上朝就不能用这块笏板了,孔道辅就用一块楷木代替了笏板。写这块楷木形似如意,此后就逐渐演变出了楷木如意。
曲阜楷雕经历代艺人们的辛苦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取法正宗,形神兼备,刀法古朴简约,浑厚精细。楷雕技法分圆雕、浮雕、透雕和镂空雕。一件楷木雕刻的成品,要经过选料、解木、下料、整形、画图、切、削、净、刻、打磨、上色、打蜡等十几道工序才能最后完成。
颜景新将毕生心血奉献给楷雕技艺
乾隆二十八年,颜景新的祖辈开始从事楷雕技艺,传到他时已是第五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楷雕技艺逐渐没落,最早曲阜楷雕有四大流派,后来只剩孔氏楷雕和颜氏楷雕,现在以颜氏楷雕为盛。
作为家传的技艺,颜景新从小耳濡目染,对楷雕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跟随祖父学习楷雕技艺。祖父临终前,将颜景新托付给自己的好朋友楷雕艺人杨玉田,并在耳边谆谆叮嘱,别辜负了这门家传的手艺。颜景新说,那时楷雕多为家传,但也讲究师承,杨玉田视颜景新为己出,不仅在技艺上悉心指导,而且在做人上言传身教。
颜景新十几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差点让他中断了楷雕艺术的学习。1953年,一位在南京军事学院当兵的孙老师到曲阜看望老友,这位老友正好是颜景新的邻居。孙老师见到颜景新后,有意带他到南京军事学院当兵。刚开始,颜景新没有当真,后来孙老师告诉颜景新他的地址和电话,并给他一个星期的时间让他考虑。这件事很快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颜景新的师傅也知道了此事,但在他面前绝口不提。到南京当兵可以让颜景新前途无量,但是这意味着家传的手艺就此没落,他心里七上八下。颜景新把自己的犹豫告诉了母亲,母亲的一番话让他回想起爷爷临终前的嘱咐,自此放弃了当兵的念头。
从艺60多年来,颜景新创作了上千件作品,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古朴典雅,造型生动,刀工细腻,意新韵秀的艺术风格。他的楷木圆雕作品《至圣先师——孔子》,根据树根的原始形态,运用圆雕技法,布局合理,删繁就简,孔子形象浑然一体,被称之为艺术珍品。
颜景新说,孔子像的创作不同于其他作品,《论语·述而》曾用“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形容孔子,雕刻时要表现出孔子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精神面貌。民间传说孔子的面部特征为“七露”,指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但是工艺美术要有美感,在雕刻孔子的“七露”要掌握一个分寸,他雕刻的作品“七露”均为微露,露而不丑。此外,他还研制了形象各异、风格独特的楷木雕人物,如“寿星”、“仕女”、“根雕人物”等,大大开拓了楷雕艺术的天地。
传统技艺不能完全走产业化道路
从艺几十年来,跟随颜景新学习楷雕工艺的人可不少,但是大多数人都“一切向钱看”,学习几个月以后就“出师”了,缺少学艺的虔诚。颜景新对此既恼火又遗憾。
颜景新坦言,现在传统的楷雕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机械化生产对手工生产的冲击力太大。“自己辛辛苦苦创作的东西,用电脑一扫描,就可以得到图纸,然后就能进行机械化生产。但是机械化的生产就会使传统的手艺跑偏、变味儿了。与机械化生产相比,手工制作的楷雕费时费力,价格也较贵,因此销量并不乐观。”
颜景新认为,楷雕作为一项传统的技艺,并不能完全按照文化产业的路子发展。“文化产业考虑的更多的是经济因素,但是传统的手艺很可能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遗失。可以让一部分楷雕作品进行机械化生产,以扩大其影响力,但是传承人必须掌握完整的技艺,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责任编辑:刘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