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残疾人融入社会,我们还需做些什么?
2017年五月的第3个周日,是全国助残日。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虽然仍有些烦心的事,但社会各界也一直在努力帮助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享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相关人士认为,扶残助残,全社会应形成一股合力。
“人们对残疾人还不够了解”
“别说是盲人了,换正常人走都费劲。”日前,某东部城市一段盲道为避让井盖被修成“蛇形”引发不少网友议论。盲道本是城市为视力障碍者提供行路方便的安全通道,但近年来,“盲道不帮‘盲’却很忙”的情况却时有发生。
记者发现,不少城市的大街小巷,盲道基本上都很“忙”,却往往不是盲人在使用。有的盲道被车辆、自行车、小商小贩堵得严严实实,连普通行人都难通过;有的破损了但无人问津,走在上面一脚高一脚低;有的盲道紧贴路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撞上;有的盲道甚至成了“断头路”……
如今,盲道设计虽趋于合理化,人性化,但因人为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屡见不鲜。“为什么我们基本看不到盲人走在盲道上?因为不知道盲道上会有什么东西拦着。”一位视力障碍者的母亲祝女士说。类似情况并不鲜见,如缺少残疾人专用停车位、无障碍厕位缺乏维护、无障碍坡道坡度较大等。本为方便残疾人放心出行的助残设施,却“基本没人用”。这显然也背离了当初修建的初衷。
残疾人出行中遇到的障碍,恰恰折射出助残事业中的“痛点”。
“问题往往在于人们对残疾人不够了解。”祝女士说。盲道被占谁来管?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改造怎么做?这都离不开精准的、个性化的助残服务。日前引发社会关注的视障女孩“想要一份盲文试卷”的心愿,实际上也是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期待。
“始终在努力增进残疾人福祉”
尽管仍存在一些不足,但社会各界始终在探索、努力,更好地帮助残疾人群体。
“云南省有54.7万视力残疾人,是社会最困难的群体,但也是就业潜力最大的残疾人群体。”云南省盲人按摩指导中心主任李军说,该省已有798家盲人按摩店,5000多名盲人从业,经过培训的盲人就业率可达84%以上。为此,云南计划在未来的五年内,培训扶持盲人按摩脱贫示范带头人10000人,扶持建设500家盲人规范化按摩店,帮助盲人实现就业。
最新统计数据,云南省的残疾人有288万。在李军看来,通过技能培训、扶持就业改变残疾人的困难状态,是助残事业的一个缩影。近日,昆明市举行了一场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为残疾人提供了458个岗位,除了较适合听力、言语和肢体残疾人的分拣员、安保员、餐厅服务员、收银员等岗位外,还有软件开发工程师等专业性极强的岗位。在现场,有220余名残疾人与用工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就业的路子越来越宽,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也多了。”一位肢体残疾人说。
助残不仅是扶持贫困、为其提供生活保障,更要帮助残疾人这一群体融入社会。
如今,“电子保姆”等具有科技含量的设备已经应用到残疾人服务中。按下紧急求助按键,几分钟后就有专员来解决困难;一旦出现危急情况,信息服务中心、社区及家属能立刻收到信息。此外,还有自动翻书机、智能仿生手、智能导航盲杖、读屏软件、应用3D打印技术的前臂肌电义肢、盲人版的打车软件……助残路上,类似这样的改变每天都在发生着。
“我们还需做得更多”
中国残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残疾人近200万,目前仍有46%的残疾人有康复需求;结合目前的经济水平看,残疾现患率、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残疾人实现顺利地出行、工作、生活,还需要营造更多“无障碍”环境。
全国助残日当天,各地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助残活动,有些地方还拓展为“助残周”或“助残月”。
“残疾人群体需要的显然不仅仅是助残日、助残月,而是持续的关注。”云南一家公益机构的负责人阿兰说,盲道很“忙”和“盲文试卷”的烦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在助残活动中仍缺乏充分的主动性和规划性。“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也不能仅体现在帮助上。”阿兰说,全社会应该把扶残助残和相关服务连成一条线。
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王云飞表示,扶残助残不只是某个部门应该做的工作,实际上关联医疗、教育、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等方方面面,更与社会中每个人紧密相关。相关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扶残助残等意识应进一步提高,共同搭建连通残疾人群体与公众之间的“柔软桥梁”。(采写记者:侯文坤、尚升、孟含琪、黄兴)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