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组织复排歌剧《白毛女》将于12月8日在省会大剧院上演

17.11.2015  12:38

  2015年是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发扬优秀传统,弘扬经典作品,引导创作方向,培养艺术新人,文化部组织复排歌剧《白毛女》并制作了3D舞台艺术片,11月6日全国巡演活动在延安启动,12月8日将达到济南并在省会大剧院上演。
 


  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

  《白毛女》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后,延安鲁艺在新秧歌运动中创作出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也是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它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融合,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在歌剧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新形势下复排歌剧《白毛女》并进行广泛传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意见》精神,落实中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的部署。针对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现象和问题,充分发挥《白毛女》在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上的导向作用,引导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二是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重温《白毛女》在革命年代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认识优秀艺术作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四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和热爱民族歌剧,培养歌剧市场和观众,促进歌剧艺术的普及推广。五是学习借鉴《白毛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精神,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大力推动艺术创新。六是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推出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提升他们的思想修养、艺术水平和表演功力。这不仅关系到这部经典民族歌剧的传承,关系到中国歌剧事业和民族声乐的传承,还关系到党的文艺方针、文艺路线和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

  复排歌剧《白毛女》并制作3D舞台艺术片,是文化部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文化部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制作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领导小组。总政歌舞团、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对排演和影片摄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潜心创作 精益求精

  歌剧《白毛女》由文化部组织复排。《白毛女》原作者贺敬之同志亲自为剧本把关。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王昆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乔佩娟担任艺术顾问。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彭丽媛教授担任艺术指导。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张奇虹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克明分别担任舞台剧和3D舞台艺术片导演,中国交响乐团团长、著名作曲家关峡担任音乐总监,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编剧黄奇石担任文字统筹,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刘凤德担任指挥,总政歌剧团一级舞美设计莽珊珊担任造型设计。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交响乐团参加演出。为达到传承经典剧目、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白毛女》起用了新一代的青年演员。“喜儿”的A、B角分别由总政歌舞团一级演员雷佳、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演员蒋宁担任,“大春”的A、B角分别由总政歌舞团一级演员张英席、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演员毋攀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演员高鹏饰演“杨白劳”,钱治国饰演“赵大叔”、武猛饰演“黄世仁”、常通饰演“穆仁智”。

  为做好《白毛女》的排演工作,剧组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协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全剧先后5次进行内部合成演出,剧本改了10余稿,舞美设计大大小小的改动多达几十次。导演张奇虹、侯克明天天与演员“泡”在一起,为他们细致深入的说戏,挖掘人物内心情感。音乐总监关峡带病坚持工作,加班加点,组织完成了作曲、改编和配器工作。每次演员做音乐作业,关峡、刘凤德和声乐指导王洪波都会到场,耐心帮助他们寻找人物的情感依据和音乐感觉。雷佳、张英席平时的演出任务十分繁重,但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确保了排演工作的顺利进行。高鹏、蒋宁在上下场时扭伤了腰和脚踝,仍坚持带伤排练。今年春节,全体参演人员还主动调整了回家过年的行程,一直工作到腊月二十八。

  正月十五前后,文化部制作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领导小组组织剧组30余人赴“白毛女”原型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深入生活,其中不仅包括雷佳、侯克明、刘凤德、金卅等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还包括曾参演过《白毛女》的78岁的王起飞和63岁的王静。大家分散住在老乡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柴、放羊、包饺子、贴饼子、点卤水豆腐……老乡们手把手地教给这些80后的青年演员。切菜伤了手、饼子滑到了锅底,再加上洗澡不便、上露天茅厕等,让演员们对几十年前杨白劳、喜儿的困苦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通过实地考察白毛女洞、奶奶庙、黄家大院,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以及白毛女陈列馆,演员们也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导向为先 守本创新

  为使《白毛女》既“原汁原味”,又具有时代气息,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潜心创作,大胆创新,力求在艺术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色:一是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领导小组组织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认真学习原著、学习历史,深入了解《白毛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牢牢把握《白毛女》“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同时,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二是尊重传统、尊重原作,保留原作的风格与精髓,虚心向郭兰英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扎牢《白毛女》的创作根基。三是结合时代特征和演员特点进行艺术创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新版《白毛女》更加强调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比如对“赵大叔讲红军”“穆仁智强抢喜儿”等几场戏进行再创作,把以前的对白和台词改成了唱段,增强了歌剧的感染力;“喜儿和大春在山洞相逢”一场,恢复了两人的二重唱,声情并茂,引人泪下。四是坚持中国的、民族的风格属性。无论是剧情处理、演员表演,还是音乐编配、舞美设计,都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薪火相传 后继有人

  从以王昆老师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白毛女”,以郭兰英老师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白毛女”,到以彭丽媛教授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白毛女”,再到以雷佳等为代表的第四代“白毛女”,“薪火相传”的含义在这一次复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彭丽媛教授在百忙中多次抽出时间审看和指导剧目修改,并专门给主演上课,亲自为他们排戏示范。贺敬之同志年逾九旬,仍数次到现场观看《白毛女》内部合成演出;乔佩娟同志更是逢演必到,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帮助排演工作。85岁高龄的郭兰英老师应邀专程从广州来到北京,辅导演员排练长达20余天。为让青年演员真切地体会角色,她一遍一遍地给演员做示范。喜儿哭爹一场,她撕心裂肺的表演示范一次,就能让全体在场的人落泪一次。有一回,郭兰英老师表演向杨白劳“下跪”,第二天膝盖就肿得老高,又引发了脚趾感染。她就每天一早提前到医院让医生挤出脓液,然后忍着指尖钻心的疼痛,一瘸一拐到现场接着排练。她总是对大家说:“我要把我知道的都传下来,要不然对不起那些大师。孩子们,快来拿吧!”

  复排期间,历史上曾参演《白毛女》的张玮、孟于等老艺术家为排演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柳石明、王起飞、李继奎、郝伟彤、王静、王宝珍等老艺术家为青年演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他们克服身体的病痛,调整原有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指导演员排练。他们对民族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深深感染了青年演员。演员们从刚开始的按时到场、变成提前候场热身;从下午的休整,变成自发进行练习提高;从有我的戏我在场,变成全体演员观摩学习排练。这一切,都为剧目成功创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