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作者包刚升:民主失败是重要议
06.01.2015 15:59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这是一次观念的探险,包刚升带着浓郁的问题意识,深入到民主政治的内部,辨识其运行的内在机理。在成功的民主和崩溃的民主之间,他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总结其不同的经验教训。于亨廷顿、戴蒙德和林茨等大师的研究之外另辟蹊径,收获了一片别开生面的学术风景。这是一项填补政治学空白的研究,它以四个国家民主实践的宝贵经验为范例,提炼出民主体制建立与巩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启迪人们对于建立何种民主体制的思考。这是吹向观念论域的理论清风,使得笼罩民主的雾霾无法藏身。人们不会因歪曲而迷惑,对民主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寻求自己的民主道路,并且在上世纪开始了艰难实验。虽历经坎坷,却从未停歇。今天,民主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包刚升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敏锐触觉,对这一重大课题做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就此,我们致敬《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答谢辞】 学术界的职责是为开放社会贡献思想资源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获评《新京报》“2014年度社科书”,于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新京报》让我来致辞,我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讲几句与致谢无关的话。 作为一位学者,我关心的问题是:对一个处在现代转型中的国家来说,学术界与知识界能够贡献什么?按照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一个社会的进步取决于有效知识的积累。这一论断揭示了进步的本质。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生产的知识,而且包括制度、法律与治理的知识。如果说前一种知识是与直接创造财富有关的,那么后一种知识则是与使创造财富成为可能的制度框架有关的。但是,在一些国家,后一种知识容易受到忽视。通常,这样的国家都比较落后。 在我看来,提供后一种知识是一国社会科学界的责任。在学术界与知识界,我们需要为民请命的人,需要舍身求法的人,需要特立独行的人,但是更需要为建设一个开放社会贡献思想、学术与知识资源的人。一个国家的发展限度,不惟独受到政治势力和社会结构的左右,更受到从精英到民众的思想与知识的束缚。很多时候,正是思想与知识决定着我们思考问题的视野和边界。 我想,学术界与知识界的职责是为此贡献有效的思想、学术与知识资源。 ■ 对话 “我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民主转型” 新京报:你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出版后,就获得了本报2014年度社科类致敬图书,你对此有何感想? 包刚升:《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获此殊荣,我略感意外。 自作品入围以来,我一直在想:那些有价值的重要工作是有机会被世界发现的。但我应该算非常幸运,因为可能还有很多同样有价值的著作被埋没了。 新京报:评委周濂说,《民主崩溃的政治学》是一本“横空出世”的政治学著作,你做这项研究的起因和过程是怎样的? 包刚升:我猜想,周濂老师讲的“横空出世”可能有几层意思:第一,研究主题是全新的;第二,作者提出了新的理论;第三,作品的论证方式是国内少见的。所以,《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看上去令人耳目一新。 我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民主转型。这一领域多数研究关注的是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但民主失败同样是一个重要议题。若不能避免民主失败,新兴民主政体就谈不上巩固的问题。所以,我从2010年开始做这种探索,并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这项研究。 新京报: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多年来一直存在原创不足的问题。与亨廷顿的《第三波》,戴蒙德《民主的精神》,以及林茨与斯泰潘的《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相比,你在做《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研究时,有哪些创新? 包刚升:它们都是出自国际一流学者的杰出作品。但这三部著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著作”,它们缺少单一的理论假说,也就谈不上借助系统的经验证据来论证理论假说。 与此不同,“本书(《民主崩溃的政治学》)是比较政治领域一项原创性的实证研究。称其原创性,是因为这项研究对民主崩溃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称其实证研究,是因为这项研究是严格按照‘提出问题-文献回顾-理论假说-经验证据-研究结论’这些步骤依次展开的。因此,这是一部理论导向的‘政治科学’著作。”在经验研究部分,本书采用的是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所以本书看上去带有《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国家与社会革命》等经典译著的影子。 “国家现代政治转型的命运,取决该国的政治精英阶层如何思考政治” 新京报:你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高度的选民政治分裂导致政治冲突,而离心型民主无法塑造有效的国家能力,两者的结合倾向于导致民主体制的崩溃。”对于前者,应该设计出利益协调机制? 包刚升:20世纪以来的政治经验揭示,阶级分裂与族群-宗教分裂是主要的选民政治分裂。从成因上看,贫富悬殊或严重不平等的社会更容易出现高度的阶级分裂,高度的族群-宗教分裂则与一国内部特定的族群-宗教结构及其历史恩怨有关。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严重的阶级、族群-宗教分裂因素,则对民主稳定较为有利。但倘若存在严重的阶级、族群-宗教分裂因素,就可能会给民主政体带来巨大压力。当然,这在政治上并非束手无策。一个考虑是能否降低社会分歧政治化的程度,另一个考虑是能否选择向心型政治制度安排,以降低高度的选民政治分裂对民主政体造成的政治压力。长期当中,最好的政策是弱化引发高度的阶级分裂与族群-宗教分裂的社会因素。 新京报:从上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曲折坎坷,这两年,出版了好几本有关民国初年国会政治的图书。在你看来,中国人在上世纪的民主实践,有哪些经验和教训需要吸取? 包刚升:按本书的框架,中国民国初年的政治曲折尚不能称为民主政体的崩溃,而只能称为民主转型努力的失败。但民国初年的此种政治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经验。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的分析框架与理论洞见,对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史也是有帮助的。一方面,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在共和-帝制(或威权)、基于土地的贫富阶级、统一-独立、边疆地区的族群-宗教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构成了政治转型的约束条件。另一方面,民国初年的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府院之争”等恰好折射出宪法设计与制度模式的重要性,总统与总理之间、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频繁冲突通常不利于民主转型。这也就是本书阐述的要避免离心型民主政体的实践意涵。 当然,在既定的结构性约束条件下,一个国家现代政治转型的命运,往往取决于该国的政治精英阶层如何思考政治。那么,学术界与知识界能够为开放社会贡献思想资源做什么?从消极方面讲,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误人子弟,不制造虚假知识,不曲意逢迎。从积极方面讲,我们可以主动应对现代转型的重大问题,着眼全球经验,基于严密逻辑,贡献可靠的思想、理论、知识与政策。这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使命。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06.01.2015 15:59
刘家义在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
文化厅
刘家义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山东服务保障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山东服务保障文化厅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