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民生回头看:策划式求助频现如何能大病兜底

19.12.2014  12:37

   回顾今年济南的热点新闻事件,“地瓜妹妹”不会缺席。一则“本地事件”,经过网络起爆后,迅速转化为“国内热点”,赢得足够的关注后,终以“凑齐治病钱”暂告段落。不能否认的是,成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是地瓜妹妹被救助的“关键一跃”。大病大灾单纯依靠“吸睛”的救济显然难以体现公平,力量也依旧脆弱。吸睛之外,民间救济如何纳入专业化、规范化轨道,让更多人受惠于社会爱心,是一个亟需破解的问题。 本版撰稿记者梁赓杨芳

  一个成功策划案例“地瓜妹妹”   籍籍无名之前,王艳红卖一天烤地瓜只能进账百十元。现在,一车烤地瓜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完,收入达到1000多元。   这位地瓜妹妹被拉入公众视野实现“自救”,凭借其故事在网上的公开。这“关键一跃”完成的背后,闪现一位沉默“策划者”的身影。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这位先生不愿具名,姑且称之为狄先生。   他和其背后数千名会员的公益团体,成为不少求助者的坚强后盾。然而,在实际操作范畴他们“并不强大”。   狄先生说,他们最直接有效的助人之道,并非捐款,而是帮人出“点子”吸引眼球实现“自助”。   他知道如何吸引公众眼光   有媒体曾经关注过王艳红,但是效果一般,未能引起“轰动”。   莱芜的狄先生看到了这则报道,决定出手帮忙。联系到王艳红,并专程到济南核实清楚对方的处境,狄先生皱了眉头,“济南有多少卖烤地瓜的?你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凑够救命钱?”   他给出的第一个“锦囊”,是在卖地瓜的同时,写明白自己的困境,并且附带上相关证明还有联系方式——常见又有效的求助方式。   狄先生2008年在莱芜创办了一家社会公益团体,2010年正式注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是“行家”。他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己曾从事过与宣传有关的工作,所以懂得公众和媒体的眼光如何被吸引。   地瓜妹妹被推向前台,关键源于一篇名为“济南街头地瓜妹妹卖烤地瓜救助白血病哥哥”的帖子,这是狄先生发的,也是其第二个“锦囊”。   无奈从幕后站到了台前   上述帖子,简单描述了王艳红的故事,留下了救助方式,还把王艳红美丽笑容的照片放了出来:戴着红围巾,双手托举着地瓜的她,目光清澈动人。   帖子还对人物事件进行了简单的“包装”,提炼出了“地瓜妹妹”这个称呼,这戳中了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也抓住了媒体和公众的视线。   事件之后的发展证明狄先生的办法成功了,但是质疑声也将其从幕后推到了前台。有人指摘事件的刻意炒作,也有人开始怀疑事件的真伪。“本来说好了不提我的,可质疑还是来了”,狄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有人帮助他们了,他就可以消失了,“我只是想帮助他们一家人”。   “能指望的,就是我的点子”   狄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频繁组织社员和社会力量捐款帮助并不现实,于是他转而开始帮别人“出点子”,引发更大的社会力量展开救助,地瓜妹妹的事情就是案例一件,“我就是找个让你感动的点”。“目的就是救命”,狄先生说,对于每一个救助,他们先去核实,然后评估,最后决定是否救助,“策划成功的案例有多少?对不起,这个不能公布,今年3、4、5三个月,都有我们参与的救助上了报纸显著位置”。“最能指望的就是我的点子,我对这点很自信”,狄先生说,目前这就是他主要的施救方式。   对于目前政府部门的救助工作,狄先生不愿置评,只是说“正在进步”,“如果政府救助足够充分,我就不用做了”。   专家说法   政府不光要拿钱 还要出台一系列政策   “‘眼球慈善’今年屡屡发生,很多筹到了不少款项,亲人的治疗费有了着落,从结果上看,他们达到了目的。”省政协常委邓相超昨天告诉记者,尽管结果是好的,但是他感觉五味杂陈。“但有一些‘眼球慈善’,为了得到治疗费,不惜编造虚假的‘案情’,一个成功了、两个成功了……可是以后呢?是不是没了吸引眼球的噱头,大家就都不献爱心了?”“眼球慈善”如果成为一种常态,邓相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的不正常。“那些不会博眼球的,就不需要救助了?”长此以往,受伤的将是整个社会的爱心。   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得到帮助,政府更需要努力。邓相超说,不管是大病还是残障儿童的救助,他认为这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不光需要拿钱,还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拿出体制机制来,吸引社会爱心汇聚,共同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爱心水饺店一个成功的民间公益模式   今年8月份,本报报道了临沂市几位爱心市民开起爱心水饺店,为一名身患白血病的6岁儿童筹措医疗费的事情,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如今虽然首位受助者已离世近4个月,但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爱心水饺店没有停下脚步,源发于此事件的公益模式,已经先后资助了3名患者,其中两人因此筹集到救命钱并治愈出院。   媒体描述这家店“没有固定的老板,不聘请服务员,包饺子的工人全都是义务劳动,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愿来干活。但看似不正规的管理却一点也不影响生意。每到中午,客人们慕名而来,吃水饺、献爱心。”   “现在还谈不上成功”,这家店的发起者、爱心人士董立任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志愿者的热情等因素都未可知,所以未来“并不稳定”。“这个公益模式想要可持续,核心是把饺子做好”,董立任的观点很实际,饺子不好吃,就没钱,没钱就没法做公益,他计划开分店,还计划和其他餐饮单位合作,设立“爱心火锅店”“爱心蔬菜店”等,以筹集基金资助更多的人。   爱心水饺店经历过质疑,也遇到过难题,董立任说,自己一直在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撑,唯有此,才能“更有公信力”,发展才能“更正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