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革,百姓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深改组成立1000天以来共召开了27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改组历次会议的讲话中,有一个词频繁出现,这就是“获得感”:
2015年2月27日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6年4月18日深改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2016年7月22日深改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在论述改革成效的检验时,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作为重要的标准。
的确,在深改组推动深化改革1000天的历程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这种获得感,表现在深改组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对一系列社会事业改革的大力推进上。举凡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教育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领域,深改组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措施。
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诚如习总书记所说,社会事业改革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要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梳理深改组成立以来审议的162个文件,可以发现,聚焦社会民生领域的多达47份,占比近30%,可见深改组对社会民生领域改革的关注程度。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深改组第三次会议上审议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即对这一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重大改革领域提出了总的政策要求,即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已经达到30个,这30个省份普遍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同时,各地方案中还提出建立或完善居住证制度,其中多地已出台具体办法。户口本上那个区分非农业和农业、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小戳会渐渐没有了。城乡户口实行统一登记,标志着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身份统一。一个孩子出生以后,不用再明确是城里娃还是农村娃,打破了几十年来城乡的户口壁垒。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的进展,对于老百姓,尤其是亿万农业转移人口来说,其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
习近平在深改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
这就要求深改组在面对形形色色的改革任务和老百姓越来越多样化、差异化的利益诉求时,必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
这就要求抓好改革督查工作,既要督任务、督进度,又要督成效,就是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
对改革的成效进行督导,目的就是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深改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是中央深改组通过的第四份有关教育的文件,也是第一份关于教育项目督导的文件。根据文件要求,从2016年起至2019年,中国将开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督导工作。这一专项督导将涉及77%的县、21.8万所学校。
此次督导内容可谓细致而微,既涉及农村偏远地区是否保留了必要的教学点、城镇化进程中新形成的小区是否同步建设学校、学校选址是否在安全地方等,也涉及一人一桌椅、一人一床位等细节要求。
正是改革中的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正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使人人成为改革的拥趸,在全国上下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张岩)
编辑:胡立荣 责任编辑:温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