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整合文化资源 做大做活文化产业
一座文化古城的魅力到底有多大?之前并没有深切的感触。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山东省西部的聊城,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惊羡。“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9月16走进聊城,让记者深入了解了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文化魅力。
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
聊城作为一座文化古城,“水”渗入聊城文化的方方面面。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成就了聊城,同时聊城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水城文化。美丽的东昌湖、悠久的东昌古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明代的光岳楼和清代的山陕会馆……其内蕴的厚重历史文化听讲解员细细道来,让人流连忘返。统计显示,聊城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6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文化底蕴之深厚,文物古迹之众多令人惊羡。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聊城悠久的历史不仅造就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也培育了一大批文人俊杰。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国画大师李苦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国学泰斗季羡林……他们有的生在聊城,有的长在聊城,在聊城厚重的历史文化熏陶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彰显了聊城水城人文精神。
孔子曰:“智者乐水。” 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多次驻跸聊城,流连忘返,留下许多美谈。如今,光岳楼上乾隆的题诗就达十三首。诸多文学大家也眷恋这座文化古城,在这里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著作。《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这些经典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文人择水而居,临水而咏,踏水而歌,所思所想皆能折射出其独有的襟怀。通过细致详尽的描写,文章中的聊城活了起来,这座千年古城风韵尽显。
依托运河,这座城的繁华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在明清的400多年间,聊城运河两岸会馆林立、商贾云集,赢得“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美誉,被誉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
整合文化资源 推进文化产业转型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文化生长的维度,就是一座城市的发展高度。现代城市建设中,无论在形式上如何求变求奇,最终决定一座城市影响力和凝聚力的,还是它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近几年,聊城重拾散落的聊城文化,精心打造“江北水城”城市品牌,全方位加大了城市建设、旅游景点和景区开发力度,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策划包装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重点抓了东昌湖、京杭运河两大景区的建设。经过建设,运河聊城段扩挖的河道河面宽30米至60米,青石砌岸,白玉护栏。河水清澈见底,细浪拍岸;岸边槐花飘香,垂柳依依。泛舟其上,美景如画。东昌湖景区,21孔玉带桥和北关桥、南关桥,如长虹卧波,贯通河道湖泊。占地1600亩的湖滨公园小桥流水,绿草如茵,大大小小的雕塑和建筑小品点缀其间,腾龙广场、生肖广场、喷泉广场、湖滨浴场、江北水寨、水幕电影放映楼……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湖泊周围。
只有文化资源,没有文化产业是不行的。近年来,聊城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做大,做活。去年,聊城市规划2013—2015年建设12个重点支撑项目,三年累计完成投资267亿元。文化旅游节、消夏艺术节、水城之秋休闲周等文化节庆活动相继开展,书场、戏楼、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群众文化场所也相继建立。另外,聊城开发建设了阳谷县狮子楼、景阳冈和阳谷县城区仿宋一条街等,依托名著故事打造名著文化品牌。2013年十艺节演艺产品交易会上,聊城有4个演艺项目成功签约,合同总金额达127万元。去年,聊城以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村免费送戏,共计送戏下乡演出超过1200场。目前,聊城市新兴文化产业企业达到37户,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7个。一系列数字证明,聊城文化产业已渐成朝阳产业。聊城正在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名市转变,水城,在聊城人的精雕细刻中越发靓丽起来。
水孕育了聊城,也孕育了聊城璀璨的文明。如今,纵横交错的湖水和河水,构成了城市的血脉和骨架,推动着古城大踏步迈向现代化文化都市的脚步。(见习记者 王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