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水泽,青岛以国际视野谋划城市升级
在旖旎壮美的黄海之滨,在苍翠跌宕的崂山脚下,青岛如一颗嫩芽,渐渐舒展出了新生的绿叶。伴随着历史的风云,这个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的城市,历经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在一道道绿意的延展中渐渐丰腴起来。
城在海边、林在城里、人在林中……借助大自然给予青岛的馈赠以及城市多元化历史留下的厚重遗产,青岛人坚持走生态改善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路径,在新时期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青岛”的新定位和新追求。
城区植树增绿、万亩林场建设、大沽河综合治理、高速公路林带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家园等一系列“创森”动作,让青岛绿色业绩喜人。两年“创森”工作,全市共完成新造林29.01万亩,使全市覆盖率达到了39.4%,高出全省近14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平方米;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2%。
林海相拥 打造升级版滨海城市
森林是传承城市品质与命脉的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就秉承“打造优美环境,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始终为建构山海优美、生活舒适的城市格局而努力。
当中国梦的绿色浪潮汹涌而来,青岛再一次打开极目远望的视野,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更加生态宜居。
2012年,青岛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战略布局,编制了《青岛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彰显青岛的特色。
青岛市林业局局长曹友强回忆,为确保《规划》能与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十二五”生态建设规划、“十二五”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市里专门召开了专题汇报会、部门座谈会,并举办了规划展、发放了征求意见函,广泛征求了相关部门及广大市民的意见,经过仅6个月的反复修改完善,确定了“一核四级、一轴三带、一屏多点、生态间隔”的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
目标确定后,青岛迅速采取“投、争、融、筹”4种模式,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企业出资、自愿捐资、冠名赞助、认建认养、股份造林、义务植树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林业投入增长机制,并提出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的建设思路,以全市之力构筑山海相连、林河相依、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系统,打造升级版的滨海城市。
城乡统筹 构筑发达的生态屏障
青岛是我国滨海城市建设的一面旗帜,要改变人们对滨海城市只有水的单一看法,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程中,必须将森林点缀其中。
可如何才能实现蓝绿交融呢?
青岛提出了城乡统筹的建设原则、方法和途径:在城区大面积增加绿量,在郊区建设生态间隔区,进而在全市建起城市森林架构。
在城区实施全面增绿的进程中,全市按照精细化工程的原则,全面推进前海一线增绿,使其景观品质不断提升,绿林、繁花、碧海、蓝天相辉映的滨海景观日益凸现,环湾大道绿化景观焕然一新;推进绿道和小游园建设工程,让市民能走进绿色,亲近自然;推进山头绿化改造工程,彰显了“山·海·城”的岛城特色;推进庭院绿化改造工程,通过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和阳台增绿等,让居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舒适……两年来,青岛市共完成新改建绿地1.56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木2607万株,完成立体绿化215处,道路绿化改造110条,建设绿道109.2公里,启动山头绿化整治24个,完成庭院绿化改造362处,完成行道树下栽植绿篱14.8万平方米,使城区绿化生态效果显著改善。
在郊区实施生态间隔的进程中,青岛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点旅游线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荒山荒滩绿化为切入点,采取工程化造林、专业队伍施工等方式,大力开展荒山造林植树绿化,努力扩大植被覆盖。同时,加大了偏远瘠薄荒山的绿化,实行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相结合,逐步改善局部区域生态脆弱状况……两年来,青岛市通过实施万亩林场建设工程,拓展林业工程运作模式,以林场建设拉动造林积极性,规划建成30处万亩林场,形成了分散在城乡之间的生态间隔区。
日前,《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采访了解到,青岛以山体、海湾、湿地、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以城市生态廊道为纽带,连接起了散布在城市中相对孤立的生态斑块,并使其成为城市的自然骨架,为海景增色添彩不少。
建管并举 抓实效实现标本兼治
曹友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加快构建生态屏障、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是青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标本兼治,近年来,青岛市先后制定颁布了《青岛市森林防火条例》、《青岛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10余部地方性法规,并着力强化各项管护措施,使全市绿化成果得到了切实巩固。
——加强护林防火。建立了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远程监测体系,多年来森林火灾受害率连续控制在0.4%。以下,没有发生重大、特大森林火灾。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职机构,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国家级中心测报点5处,市级测报点44处,病虫情监测点1247个,监测覆盖率达99.8%,测报准确率达98%。同时,着力加强了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成功掌握了周氏啮小蜂、管氏肿腿蜂和赤眼蜂规模繁育技术,分别建立了3处生物天敌繁育基地和1处美国白蛾病毒增殖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无公害防治率达99%。
——加强绿线管制。依据《城市规划法》和《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对侵占绿线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仅2012年就清除并恢复违章占绿近8万平方米。
——加强绿地管护。通过开通绿化管护110投诉热线等方式,对违反绿化法规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进行查处,有效地保护和巩固了绿化成果。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出台《青岛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制定了《古树名木管理技术规范》,为全市1752株古树名木建立了电子档案,编辑出版了《青岛古树名木志》,并确定专职人员进行管护,使古树名木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监管并举达到了标本兼治。据青岛市林业局利用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GPS一体机及清查软件数据采集技术,通过对全市1075个固定样地调查和4301个卫星遥感图像样点判读,目前青岛市有林地面积508.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4%,高出全省近14个百分点。
林兴民富 城市林业经济创新高
青岛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宣传中强调,“创森”不仅仅是为了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通过文明的传承、环境的改善、经济的提升,让群众享受到城市森林带来的福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岛通过做活森林旅游、做强林产基地品牌和做足种苗花卉文章三大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林业经济规模。
在森林旅游业发展中,青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模扩张。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建立森林公园22个,总面积39.32万亩。2013年,全市森林公园接待游客732.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1.7万人次,森林公园全年总收入达6.4亿元,其中森林旅游直接收入4.2亿元,森林旅游已成为青岛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示青岛生态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
在林产基地品牌培育上,青岛已经培育了胶南蓝莓、莱西核桃、平度冬枣、崂山樱桃等特色经济林知名品牌,尤其是崂山樱桃节、平度大泽山葡萄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加大了依托经济林发展的旅游收入。据统计,2013年青岛市果品生产面积131.74万亩,年产值21.66亿元;茶叶生产面积6.7万亩,年产值3.47亿元。
在种苗花卉产业拓展中,全市涌现出了胶州市杜村明山花卉有限公司、平度市蓼兰青岛金卉兰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的花卉龙头企业,并建立了乡土树种繁育基地、薛家岛苗圃小叶朴繁育基地,有效收集保护了青岛地区优良乡土树种。截至2013年底,青岛市种苗花卉生产总面积13.29万亩,从业人数超过了10万人,年总产值达60亿元。
曹友强表示,城市林业经济的发展深化了“幸福青岛”的内涵,在助推全民实现小康生活的航程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寓教于乐 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除林业经济之外,“幸福青岛”的另一重深意则表现在生态文化的弘扬中。
在青岛,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走进森林、体验森林、热爱森林、敬重森林、保护森林,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市民的生态价值观。
近年来,青岛市通过建基地、搞规划、定措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义务植树,建成了工人先锋林、青年志愿者林、共青团林、劳模林、巾帼林等一批纪念林,使全社会营造了爱绿、护绿、植绿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人人为城市添新绿、个个为城市增光彩的社会风尚。
同时,青岛大力推进生态科普活动,建成市级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1处,每年都会以“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环境日”、“防火宣传月”等为载体,开展6次以上生态科普活动。其中,2013年和2014年举办的以“亲近森林、畅享自然”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文化节备受市民青睐。
市民王伟告诉记者,对于生活在市区的人们来说,周末到郊区进行森林旅游,充分享受“氧吧”的感觉,是他们的愿望。他说,在森林生态文化节活动期间,他带着孩子参加了“森林文化科普展”、“我为小鸟安家”、“我为树木挂牌”等活动,不仅学到了林业生态知识,提升了生态文明理念,还培养了孩子热爱森林的意识。
的确,繁荣生态文化,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关键,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保障。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随着时代进步,让森林青岛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曹友强表示,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既是一个宝贵的支点,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它将青岛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缔造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为建设宜居幸福青岛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助推城市在宜居幸福现代化发展的航程上,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