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鸟:湿地生态的指示灯

21.01.2015  12:03

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记者 杨春雪)易飞跃最近发现,他守护的湿地上少了一种水鸟—白额雁。

视鸟为自己生命一部分的易飞跃,是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站长。45岁的他已经在这块湿地上守护了19年,他喜欢支起望远镜观看“水鸟世界”。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洞庭湖是水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每年9月,10万多只水鸟陆续从北方飞来越冬。

然而,近年来白额雁的减少令他担心湿地出了问题。这种从西伯利亚飞来的水鸟“五年前每天都能看到,而这两年一周只能看到一次”。

白额雁在洞庭湖数量的锐减也受到了科学家的关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垒说,由于修筑水坝等原因,洞庭湖区秋季水位提前下降,致使滩涂提前露出,苔草提前生长。而依赖苔草嫩芽为食的白额雁迁飞到此时,成熟的苔草无法满足其生存需要,这是来此越冬的白额雁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水鸟是湿地系统中的指示灯,其种群和数量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状况。白额雁的减少实质反映出洞庭湖的旱化现象。”她说。

2010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显示,中国草原、淡水、湿地等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水鸟和湿地生态,1月,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在长江中下游开展第四次水鸟调查,范围包括洞庭湖、洪湖、鄱阳湖、崇明东滩等数十个湖泊。前三次调查的年份分别是2004年、2005年和2011年。

“调查一方面能够掌握水鸟种群数量的变化,另一方面能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水鸟栖息地的变化,并与前三次调查结果做对比分析。”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高级经理蒋勇说。

洞庭湖调查共分九组,为期三天。易飞跃也参与其中,和鸟打交道,他有自己一套的经验。

“鸟的观测距离一般至少要200米,不然会惊扰它们。”易飞跃说。他会根据水鸟的轮廓以及游泳、飞行、觅食、停歇姿态等来辨识鸟类。即使一群黑影在空中掠过,他也能立马识别出是哪种鸟。

数鸟是调查的重点,易飞跃已经总结出数鸟经验。发现一大群鸟,他首先估算总数和不同种类的鸟所占的比例,如果数完它们还没飞走,他就从数量最少的种类一只一只数起。鸟多时,他用望远镜的圆框作为数鸟工具,先数出每个圆框里鸟的数量,然后再算鸟能填满几个圆框。

三天的调查,他观测了近2万公顷的滩涂和泥沼,数了37719只鸟。

这个看似枯燥的工作在易飞跃眼中充满惊喜。就在两个月前,他就通过双筒望远镜发现了一只卷羽鹈鹕,而鹈鹕在此地已经消失近十年。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曾不惜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也尝到了环境恶化的苦果。与此同时,人们开始自我反思,生态保护观念逐渐增强。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启鸿说,过去的洞庭湖,到处都是捕鱼的“迷魂阵”,鸟类投毒事件很常见。如今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已经建立封闭管理区,禁止狩猎、捕鱼、挖沙等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其他地方还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模式。

还有很多人将对自然的“保护”升级为“热爱”。社会上出现了一群观鸟爱好者,他们还自发成立观鸟团体,组织观鸟活动。

一堂大学的选修课让“80后”雷进宇爱上了观鸟。他现在已几乎跑遍全国的鸟类栖息地。“中国1435种鸟,我观过962种,每次看到新的种类都会在我的观鸟清单上记录下来。”雷进宇说。如今,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湿地与水鸟保护项目经理的他已将兴趣发展成职业。

“这些观鸟爱好者将成为社会公众参与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蒋勇说,“同时,要更好地保护生态,还要有法律的保障。”

去年12月召开的201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强调,要全面实施系统性保护工程,提高保护工作的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水平。他还提出,要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立法。

这正是蒋勇期待已久的。他说,这意味着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将迎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时代。

“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鸟多了,就意味着这里水干净、鱼健康、环境好。”易飞跃说。他期待更多人加入保护水鸟和生态的行动中,说不定过些时日,白额雁又会成群飞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