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哀思洒江河 情长留世间--“东方之星”翻沉七日追思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 时光凝滞,长江呜咽。2015年6月7日上午9时整,凄厉的汽笛声响彻江畔,刺穿了所有人的心。
6天前的那个夜晚,一场风暴瞬间倾覆“东方之星”号客轮,无情地夺走了四百多条鲜活的生命。
此时,飘摇的航船已被巨大的钢缆扶定在江面。江水轻轻拍打船舷,低吟着一首生命的挽歌。
抢救--为生命的希望
总有一些灾难,降临时让人猝不及防。
6天前的那个夜晚,翻沉的船舱里,船员陈书涵被困在一个一人大的房间,上方是机舱和机器,周围满是油污。生命在这一刻突然显得脆弱不堪,对于一个只有21岁的年轻人,眼前的黑暗仿佛就是触手可及的死亡。
陈书涵在黑暗的斗室中本能地坚持着,他并不知道此时此刻,在风高浪疾的长江之上,一场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大救援已经开始。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人员搜救工作;4日,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了国务院事件救援和处置工作组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情况的汇报,就做好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李克强总理就救援工作作出批示并即赴现场指挥搜救。
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战斗在一线的救援官兵、志愿者、老百姓,所有人都全力以赴、争分夺秒。
潜水员一次又一次没入浑浊的江水找寻生命的迹象;消防官兵在露出的船底上切割作业,把生命探测装置伸入漆黑的船舱;数千名沿岸的普通百姓,驾着自家的渔船沿江而下,为的就是抓住那可能存在的一线希望……
15个小时后,65岁的朱红美老人被潜水员成功救出;20个小时后,几近“崩溃”的陈书涵看到了生命的光,那是潜水员官东的探照灯,划破黑暗把生的希望带到了他的身旁。
海军现场副总指挥、东海舰队作战支援舰二支队支队长董焱告诉记者,“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不漏掉一个舱位,不漏掉一个人”。这些话,是所有现场救援人员身体力行的誓言,是面对生命的基本价值考量。
5日,陈书涵已经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在监利县人民 医院 收治的5名幸存者中,他可能是最早出院的一个。
寻找--为生命的尊严
5日傍晚,19时15分许,沉没将近四天的“东方之星”号客轮被整体扶正、起浮。
这是一次组织严密的工程,科学细致的方案,专业高效的队伍,5000军民紧密配合,所有环节小心翼翼。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对记者说,在打捞过程中,一旦发现有遇难者遗体,秉着尊重生命的原则,会马上停止施工,先配合有关人员转移遗体。
距离“东方之星”客轮五百米的下游拉起了一道长长的拦截网,为的是防止遇难者遗体在沉船扶正过程中被江水带走。
为避免对遇难者遗体造成伤害,扶正沉船的起吊过程缓慢而细致,原定预计5个小时左右的打捞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天。
残阳如血,晚霞中这艘伤痕累累的客轮再也不复往昔的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那个不堪回首的灾难现场--
船舱内,墙壁上的时钟永远定格在了9时33分10秒,舵机停留在“前进”档……
遇难者的遗体不断地被发现,搜救官兵轻轻将他们抬出船舱。
缅怀--为生命的祭奠
曹岑,从电视转播中看到母亲获救喜极而泣,却又不得不面对父亲意外离世的巨大悲伤。
小方,这个80后的汉子,始终无法释怀,“我爸一辈子为我活着,我却把他送到了这条船上”。
相伴多年的老夫老妻,辛劳半世的父母爹娘……这原本是一次充满温情的夕阳之旅、孝心之旅,却在一瞬间成为无法挽回的江水之殇。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灾难可以在瞬间夺走生命,但永远无法让爱与思念熄灭。逝者已逝,生者请珍重,你们的苦难我们一起担当--
监利县城,从湖南赶来支援的“入殓师”王辉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每一具被发现的遗体,“他们都是我们的亲人……我的心在流泪。”
在这座江边小城,随处可见飘动的黄丝带,那是普通的农民、商贩、出租车司机为远道而来的遇难者家属提供志愿服务,让悲情的城市不再只有哀伤。
50多岁的王女士在平常跳广场舞的地方燃起一支香,“我们这边的风俗,用一根香能把亲人带到身旁。”
……
曾经的苦难是无法抹去的殷殷之痛,过往的哀戚终将化作成长与前行中的坚强。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把手中的花朵抛向那滚滚而去的江水之中,带着父母们来不及说,但我们一定懂得的嘱托,倍加珍惜、继续生活……(执笔记者:罗宇凡、吴晶;参与采写记者:杨绍功、黄艳、白禹、徐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