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污水处理难题:有钱建厂、没钱运营

10.10.2016  14:07

  近年来地处三江之源的青海省在各州县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但出现“有钱建厂、没钱运营”等欠发达地区的共性难题。该省探索通过政府财政兜底的方式保障其正常运转,但业内认为,这并非一劳永逸,诸多难题仍待解,亟须综合施策妥善处理。

   污水处理“有钱建厂、没钱运营”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和特殊。截至2015年,青海污水处理厂数量从“十二五”前的13座增长至52座,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环保项目“三分建,七分管”。此前青海省政府曾明确要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资金主要以市县政府投入为主。对此,不少基层干部向记者反映,项目建设勉强可以想办法腾出钱来,但建成投运之后的日常维护、运转经费捉襟见肘。

  记者从青海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得知,目前全省的52座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各不同:位于青海东部地区的西宁市、海东市17座污水处理厂中的大部分,以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的结古污水处理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污水处理厂等均正常运行;而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的15座污水处理厂虽已建成,只能时断时续运行;而位于地理位置偏远、海拔高、人口稀少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17座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转情况推进缓慢,甚至距离试运行也仍需一些时日。

  海东市环境保护局监测监察总量科赵永芳说,海东市已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总计12万吨。处理一吨污水费用为1.82元,再加上电费和药剂费等,全市污水处理厂运转一天所需费用为20万元左右。

  赵永芳介绍,海东市各区县经济条件比藏区好一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基本能运行,但规模效益不同:平安区、乐都区、互助县、民和县4个区县,因为污水规模日均都在1万吨以上,能够带动大型污水处理设备,出水水质较高。而循化县和化隆县,由于污水规模相对较小,用不到更好的污水处理工艺。

  在位于黄河沿岸的化隆县,住房建设与规划局党委书记于海泉介绍,除了已使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群科新区日处理能力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也已基本建好,总投资3633万元,其中地方需配套1450万元,由于财政匮乏,已欠施工单位1000多万元,准备通过银行贷款的方法解决。

  海西州天峻县经发局局长赵以军此前告诉记者,该县日处理能力3500吨的污水处理厂2015年6月即建成。然而记者在污水处理厂实地查看时,污水处理厂并未运行。

  赵以军向记者直言,污水处理厂“建得起来,运行不起来”。一年运行维护费用保守估计在240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技术人员的工资。

  日后运行仍存诸多隐患

  青海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弥补地方配套资金筹集困难及建设资金不足问题,2014年下半年,青海省发改委通过中期票据和地方债筹集了5亿元资金,解决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即玉树州、果洛州、海南州、黄南州等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另外,青海省财政厅和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今年6月28日联合发文表示:对各地污水处理厂的运转经费,省财政从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中进行安排,由市(州)县财政结合地方财力统筹使用,足额保障当地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经费。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政府虽发力解决后期运行难题,但可预见的是,并非一劳永逸,日后运行仍存诸多隐患。例如,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如果和实际需要不符,那么部分污水超出治理能力只能直排,本应“治污”的污水处理厂反而成为“污染户”。现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都比较大,如果拖欠污水处理厂运行经费情况成为普遍现象,将导致部分污水处理厂设备无法更新维护,造成非正常运行隐患。

  此外,环保执法也将面临尴尬。财政部门将资金拨给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将罚款交给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再如数交给财政。罚款实际上从这个兜到另一个兜,执法没有震慑力。

  为应对可能遇到的资金难题,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可以将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捆绑起来交由第三方运营。自来水厂肯定有盈利,污水处理厂盈利能力不足甚至亏损,但是将其捆绑起来,经营的第三方盈利压力会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亦会有所减缓。

  赵永芳建议,还可以将污水处理产生的中水通过管网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并通过价格等手段,调动用户使用中水的积极性,提高中水利用率。如将中水卖给洗车行等,收益可以补贴到污水处理费用中,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难题。

  部分领域仍有短板

  与县城的污水处理情况相比,乡村的污水处理情况更严峻。记者在海西州乌兰县柯柯镇一个村采访时,村民指着污水处理站说,那里经常全天候大门紧锁,听不到机器运行的声音。

  “农村污染源多,大部分生活污水也在农村,但污水处理设施没有覆盖,这是下一步的难点。”赵永芳说,抛开资金问题,农村的污水处理站建成之后,首先是缺技术人才,如果建好之后维护运行不当,等于将污水集中到一起,发生点什么意外,污染会更严重。

  设在农村的污水处理站,日常维护与运作经费更匮乏,村级自筹难开展,令基层人员大伤脑筋。有的地方村民反映,部分环保设施沦为摆设。

  记者了解到,在地处三江源、生态更加脆弱的青海南部地区,由于建设资金到位缓慢、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不足,加之海拔高,高寒缺氧,有效施工期较短,导致玉树州、果洛州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推进缓慢。

  据了解,果洛州至今仍有两县没有实现与青海电网并网,县城供电主要依靠域内小水电站供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和运营管理。

  目前有的污水处理厂已开始选择通过市场运作交由第三方运营,“第三方运营是最好的,可减轻政府压力,但在青海,污水处理厂收取的排污费有限,要保证运行盈余很难。”于海泉说。

  污水处理厂实施第三方运营目前也存在一定弊端需完善,一位基层人员告诉记者,企业追逐利润,可能存在偷排风险,同时会推脱责任,比如将出水不合格原因归咎到进水不达标等因素上。

  三江源区不少基层人员表示,即使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运转资金也得到保障,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依旧难以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当地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培训的难度也很大。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