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汶上县:移风易俗 每年节省费用超亿元
今年春节,在外地工作的臧守信和王继娴小两口回到老家山东省汶上县郭楼镇蔚村过年。两人年前刚在自家院子里办了婚礼,新娘家没要彩礼,婚礼上没有豪车、盛宴,而是响应家乡喜事简办的号召,各个环节一切从简。
这让臧守信一家负担轻了不少。臧守信的家庭条件不太好,按照农村以前的“规矩”,彩礼要六万六、八万八很正常,多的甚至十几万元。臧守信的婚宴招待也从简,“在城里办婚宴每桌至少要1000元,算上婚庆礼仪得四五万元,我们的婚事省了3万多元。”
去年以来,汶上县遵循“文明、节俭、传承”的原则,重点从红白事入手,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遏制“天价彩礼”,提倡“厚养薄葬”,刹住铺张之风,形成了乡村文明新风貌。
过去,汶上县许多家庭在红白事上盲目攀比、讲排场,哪怕是欠债赊账也要大操大办,有的甚至要还债多年。汶上县把健全规范红白理事会作为遏制大操大办的“牛鼻子”,全县495个村全部按程序选举产生了红白理事会,对红白事明确规范,提供全过程、一条龙服务。目前,各乡镇白事全部做到“一个音箱、一首哀乐、一根布条、一碗饭菜”的“四个一规范”。
“以前一场丧事一般要摆三四十桌宴席,吹喇叭、敲锣鼓也得花3000多元,再加上烟酒少说也得花两三万元,现在简办只花了一万多元。”次丘镇黄庄村马玉娥为不久前过世的母亲简办了丧事,这也是次丘镇号召各村修订红白理事会章程后出现的第一例白事,带了一个好头。
白事上有了标准,汶上县又在红事上做起了文章。针对女方攀比和职业媒婆从中牟利造成的天价彩礼现象,汶上县成立了由各村妇联主席和计生专职人员为成员的红娘协会,义务给适龄青年介绍对象。
去年3月,义桥镇成立了红娘协会,吸纳40位会员。“以前职业媒婆说成一桩婚事一般要收费5000元,现在抵制高价彩礼现象成为越来越多男女青年的自觉行为。”义桥镇党委副书记步海霞说。
据统计,汶上县每年大约举办喜事5900例、白事4700例,较移风易俗以前相比,喜事每场可节约1.5万元,白事每场节约1.2万元,总计每年可节省费用约1.45亿元。
“不要彩礼和嫁妆,自己家业自己创”“选婿图个好郎君,不要彩礼和订金”……在汶上县,移风易俗的标语随处可见。
孔凤琴是白石镇武村人,丈夫去世早,靠种地和打零工把一儿一女拉扯成人。两年前,孔凤琴嫁女儿时没要一分钱彩礼,她认为,“好日子是两个人过出来的,只要对方人品好,俺就不要彩礼钱!”“不要彩礼的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以来,全县相继涌现出了200余名适婚女青年争当不要彩礼的好媳妇。
汶上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陈桂芹介绍,县里实施“以文化人”工程,创作演出以移风易俗为题材的文艺节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目前,汶上县庄户剧团发展到25个,演出人员达800多人,创作完成了《后悔药买不来》等90多部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包括近期火遍汶上城乡的山东梆子《新小二黑结婚》。
汶上县还转变思路,将县移风易俗联席会议办公室由民政局调整到县文明办,民政局主要对红白理事会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县妇联、团县委主要通过评选“不要彩礼的好媳妇”、倡导青年进行集体婚礼等形式树立社会新风尚,县文广新局做好“以文化人”文艺活动演出,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去年,汶上县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方案》等。
“党委政府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发挥部门联动效应,同频共振,善做善成,不做表面文章,不搞‘一阵风’‘一刀切’‘一纸令’。”汶上县委书记李志红说。
作者:王 珂 编辑:焦竞赛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