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重生”的病险塘坝让新农村发展步入“快车道”

17.09.2015  11:24

  “现在这果树必须得浇水,高水高肥才能种出好品质的水果,没有充足的水源真的没法搞果园种植。”这看似多余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果农的辛酸和无奈,这是近日笔者采访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时,沂水县黄山铺镇刘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李振山向笔者倾诉。 

  在山峰叠翠之间,处处弥漫着甜甜的果香,沿着山路往山上走十几分钟,便到达刘家岭塘坝除险加固工程的现场,虽然工程队已经撤离,但是崭新的坝前砼护坡、整齐划一的坝后排水沟、修葺一新的坝顶碎石路面还是让人看出这是刚刚加固完的“重生”塘坝。坝上山地是绿树成荫的桃园,坝下平地是茁壮成长的姜、芋头等经济作物。 

  让人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座塘坝还是全村人心头的一块心病。“以前塘坝淤积严重,存水少,遇到干旱年份,大伙儿只能眼睁睁看着几百亩农田干死。到汛期,来了大雨,由于坝体单薄,从安全考虑,又不敢存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水淌走,要不就可能会发生险情。” 该村会计李振贵想起白白流走的水而感到非常可惜,也感到非常无奈。 

  刘家岭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是近年来全县重点病险塘坝除险加固的一个缩影。沂水县地处山东省中南部,沂蒙山腹地,素有“百库千塘”之称,境内塘坝多达1136座。该县塘坝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多年运行,绝大部分塘坝坝堤、溢洪道、放水设施等失修严重,导致每到农灌季节,常常出现守着塘坝农田却“喊渴”的尴尬局面。 

  自临沂市启动千塘整治项目以来,该县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强化责任落实,决定利用3年时间对全县145座重点病险塘坝进行除险加固。2014年度第二批重点病险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557余万元,主要对全县19个乡镇(街道)21座重点病险塘坝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全县将新增蓄水约5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约1.2万亩,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约300万元,同时将有效保护塘坝周边村居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座塘坝是这方圆十几里山地唯一的灌溉水源,满山300多亩黄姜和1000多亩优质黄桃全都指望着它来浇灌。塘坝加固后,我们发展的劲头更足了,村里计划把山上的2000多亩荒山开发,种植优质核桃等,注册有机农产品品牌,通过村里的果品合作社销往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大商场、大超市,村民摆脱贫困指日可待。”刘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李振山手抚摸着笔直的防浪墙,自信满满的说道。 

  该县在进行塘坝除险加固的同时,为确保塘坝运行安全和工程效益正常发挥,进一步明确管护主体,以解决塘坝除险加固后管护主体缺位、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突出问题。前两年干旱严重,刘家岭村“两委”切实认识到塘坝水源的重要性,村里计划成立塘坝管护小组,明确管理人员和管护责任,对塘坝水位进行合理控制,协调养殖和灌溉的利益,将塘坝发包的费用全部用于塘坝的管护,实现“以塘养塘”,确保工程效益得到长期发挥。 

  “塘坝除险加固解决了多年以来存在的隐患多、投入少、管理弱等问题,消除了塘坝存在的安全隐患,切实提高汛期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下游村居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辛涛说。 

  诸葛镇南门楼村塘坝建于1964年,是一座典型“串联库”。经过50多年的运行,塘坝淤积严重,坝体单薄,加上大坝本身比较低,遇到大雨行洪时,很容易发生漫坝溃坝危险。“我们村有2600多口人,在全镇也是一个人口大村,一旦发生险情,将严重危及全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后果不堪设想。每到汛期,村里的党员干部就轮流到塘坝上值班值守。”谈起前些年遇到的险情,南门楼村党支部书记吴胜文仍心有余悸。 

  本次除险加固过程中,县水利部门根据塘坝防汛特点,通过加高大坝、加宽坝顶、加设防浪墙、阔挖溢洪道等措施,全方位提高塘坝安全系数,保证塘坝能够安全度汛。“新加固的塘坝既坚固耐用又漂亮美观,以前在汛期遇到强降雨就得往坝子上跑,生怕出险情,今年再也不用担心,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一位过路的南门楼村民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赞不绝口。 

  如今,一座座塘坝清淤加固,一处处水源浴火重生,一道道风景靓丽展现,目之所及,水面氤氲,山岭连绵,引得人们啧啧称叹。“塘坝除险加固工作要与全域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将其作为一个景点来打造,在注重防洪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旅游效益,不单单建成一个精品水利工程,更要将其建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沂水县水利局局长曹传海说。        

                                                    刘兆增 李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