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沂源苹果凭啥走红?一条产业链带动30万农民

21.02.2016  16:34

  车到沂源,像进了一个大果园。拐拐绕绕,眼看导航快用不上了,就到了中庄镇盖冶村的盛全山庄基地,2000多亩全是果树。“6亩苹果,亩产6000多斤,去年价格低一些,一斤也卖了2块多。”37岁的村民王富平说。

  山东沂源,70万亩经果林,苹果占了近一半,年产7亿公斤。一条苹果产业链带动30多万农民。2015年,“沂源苹果”以146.62亿元的品牌价值首次上榜中国品牌产品。小苹果为啥这么“红”?

   好地怎么长好果?

  自主品种带来“果树革命”,技术有规程,管理有记录,质量可追溯

  咬上一口沂源苹果,你能听到酥脆的开裂声,吃完半小时舔舔嘴唇,还甜呢!味道密码从哪儿来?

  “源自独特的自然环境。”沂源县农业局副局长王圣业介绍,沂源有“山东屋脊”之称,特殊的页岩土质,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苹果产业带。

  可好地未必就结好果。上世纪80年代,沂源农民大量种植国光、红玉等品种,年景不好时,1斤卖不上几毛钱。沂源人意识到,要在市场上站稳,还得有自己的品种。

  上世纪90年代,西里镇村民李兆春在果园发现一株枝条不长、但花芽饱满的品种,带着一丝好奇,他嫁接了两株,没料到第三年就进入盛果期。从最初两株果树,自主培育、适度扩繁,“沂源红”在当地掀起“果树革命”。

  一个个老果园机器轰鸣,沂源苹果不断进行“新老交替”。“‘沂源红’口感好,市场上一个能卖10多元钱,相当于原来半筐苹果的钱。”前西里村书记高良文说,村里一年就改造了5000亩老果园。

  好苹果还得有好技术。县里的科技特派员驻村入户,手把手教农民,从剪枝、施肥到打药,县里都有技术规程。“杀虫剂基本不用了,每亩地节省二三百元,关键是效果好,看不见虫梢虫叶了,果子结得又大又甜。”吴家北峪果农高汉元对杀虫灯赞不绝口。

  技术有规程,管理有记录,产品有编号,质量可追溯。全县规划建设苹果标准化基地48个,“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无激素不打蜡”,让沂源苹果有了品质保证。正因如此,沂源苹果成为“奥运果”“世博果”,有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论名气,我们不如栖霞苹果和洛川苹果,但比糖分、比脆甜,沂源苹果更胜一筹。”王圣业说,认定发展路径,沂源苹果没有走过大的弯路,尤其是这些年,价格没有大的起落,没造成果贱伤农。一家有两三亩苹果园,每亩地收入一万多元,是很平常的事。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