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沂蒙爱国主义情景组歌《沂蒙红崖》进京演出

19.11.2015  11:03

  “青与壮,挺胸膛,妇与孺,跟着上。亲兄弟,打恶虎,父子兵,灭疯狂。”歌词唱出了渊子崖人民团结抗战的精神,也唱哭了现场千余名观众。近日,红色沂蒙爱国主义情景组歌《沂蒙红崖》进京演出,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该组歌给予了高度评价。

  好作品:要弘扬时代精神

  “之前,提到沂蒙老区想到的就是红嫂和沂蒙山小调,而渊子崖保卫战这段抗战历史鲜为人知。”《沂蒙红崖》让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作曲教研室主任栾凯对沂蒙有了全新的认知,“这部作品弘扬和丰富了沂蒙精神的内涵,让沂蒙精神更鲜活。”

  1941年12月20日凌晨,对沂蒙山区实施“铁壁合围”的千余名侵华日军,突袭板泉镇渊子崖村。渊子崖人用笊钩、铡刀等武器与侵略者浴血厮杀,歼灭日军112名,40多名八路军战士、县区中队战士及147名村民壮烈牺牲。“那一仗从早上天放亮儿,一直打到天黑,街道上躺满牺牲的父老乡亲、八路军战士和被杀死的日本鬼子,墙上和地上都是血,全村房屋基本被烧光掠净了。”回想起当天的情景,91岁的老人林庆玉非常激动。

  “在台上我是一直含着眼泪唱完的,我被组歌里沂蒙山这种伟大的精神深深感动。”空政文工团副团长陈小涛说。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认为,《沂蒙红崖》作为一部原创作品,是山东艺术创作“后十艺效应”的集中凸显,其将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艺术表现,讲好了中国故事,弘扬了中国精神。“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这部作品唱出了时代声音,是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徐向红说。

  好素材:要深入生活挖掘

  为寻找创作灵感,词作家曲波曾无数次来到临沂,“起先是听人讲,后来我就自己转,到每个有故事的村庄,亲自去感受。”渊子崖保卫战,曲波听人讲过,但直到走进板泉镇渊子崖村,他才真正有了要把这一切记录下来的决心,“单看战绩和听别人讲,也许感觉不出什么,但当你站在村北岭的那座纪念塔前,所受到的洗礼绝非‘震撼’可以形容。”

  林清臣、林凡华、林庆元……在渊子崖村北岭的一座紫红色六角七级纪念塔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名,名字很普通,单独拿出其中一个,很少有人能详细说出他们的故事。但就是这些普通的村民,在74年前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自己的家园。

  “从体验生活到作曲、配器、排练、进棚,再到演出,每个环节我都在流眼泪。”为创作这部情景组歌,包括首都师范大学数字音乐系主任尹铁良在内的十几名作曲家共同随曲波到渊子崖村采风,听战争亲历者及其家属讲述战争过程。“词曲作家的笔下有血有泪、有情有仇、有恨有爱,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情感已渗透到这部作品中。”

  “我们到老百姓当中、到沂蒙老区,能够触摸历史,唤醒的不只是创作灵感,还有内心被浮躁所封存的纯真。”曲波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创作方法有一千条、一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好故事:要反映人民生活

  在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秘书长赵金波看来,《沂蒙红崖》接地气,有生命力,有感染力,“它呈现的是人民抗争的主题,写的是老百姓的抗争事迹,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座谈会上,做了一辈子播音主持的傅华自嘲是“圈外人”,“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这部组歌气正风清,‘气正’是说它表达了正能量,抒发了人民的声音;‘风清’是内容上有亲切感,我感觉到了泥土的芬芳。”

  “渊子崖的男人们啊,永远挺起你们的脊梁。我们生是你们的女人,死也要做你们的婆娘。”这是著名歌唱家万山红在组歌第二乐章《贞女殇》中的一段唱词,“它不同于一般的歌曲,它是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的,是有内心世界的,所以什么是好作品?感动人的才是好作品。”在曲波看来,人民群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文艺工作者就是要俯下身子去创作反映他们情感和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