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引领老区巨变 山东临沂6成财力投民生
这里经历过战火和贫穷,这里有着充满血泪的历史;这里有着一群可爱的人,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老区儿女始终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毫无保留地参军支前,义无反顾地奋斗建设,使一个陷入苦难深渊的地区,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巨变。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革命战争时期传唱的这首歌谣,是沂蒙人民与党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最生动写照。
在那个年代,为什么沂蒙群众能够与党血肉相连?临沂市委党校副校长柴鸥林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党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不懈努力,这种努力被群众所认可,并转化为对党的高度信任,进而激发出甘愿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用生命保护党的干部、用乳汁抢救伤员就是沂蒙精神的真实体现。
历史不断地告诉我们,党爱人民则人民爱党。而如今,这种信念在沂蒙老区被继承了下来。
最近,有着全国肉鸭养殖第一县之称的临沂市沂南县,却在忙着摘掉“第一”的称号。沂南县有5000多个养鸭大户,年出栏肉鸭4亿多只、经济收益超过30亿元,牌子不保反要摘掉,原因是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群众意见大。因此,一场肉鸭第一县的生态保卫战就此打响,这意味着全县约一半的养鸭棚面临拆除或转产,3000多个大棚将改造环保设施。
在临沂,凡是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总是当地党委政府关注最多的事业,凡是弱势群体,总是当地党委政府最上心的群体。近几年,临沂把六成以上的财力投向了民生,与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有关的公共设施在国内都堪称一流。
正是这种拥政爱民的态度使得党和群众连为一体。“我要反映的是村里的生产路问题,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都没法走,该好好修修了……”近日,在蒙阴县垛庄镇河头泉社区,记者看到73岁的村民苏永贵老人在社区的“群众讲堂”上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而台下十几名来自县、乡镇、村各级相关部门的干部在认真倾听着他反映的问题。像这样的“群众讲堂”,河头泉社区已经举办了3期,而蒙阴县已经举行了125期。
“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文中这样说,而临沂一直在坚持这样做。临沂市市长陈先运说:“党员干部心里把群众当成真正的主人,把自己放在公仆位置上,才能从根本上密切干群党群关系。”
临沂市住建委干部王一有一张兰山区刘村的村庄示意图,上面详细标注了每户家庭的位置等情况。拿着这张图,王一在入户走访的时候顺利了许多,而当他征求联系户意见的时候,却远没有进门这么简单。
“问什么都说没有意见,虽然说都很客气,但是很明显能感觉到心里还是觉得咱很生分。”为拉近距离,王一没事就往他联系的32户村民家里跑,遇到啥问题,他都赶忙记下来帮着解决。时间一长,门就熟了,联系户吴爱梅就常说:“王一跟俺自己的兄弟似的,俺这边吃水的事都是他帮着给反映解决的。”
近些年,临沂市坚持在全市开展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结亲连心”活动,全市8.1万名党员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农户“结亲戚”,每名干部至少联系30户群众,实现了干部联系群众工作全覆盖。知民之所难,解民之所困,总是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沂蒙老区一直在做的事情。
“沂蒙山区群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工作的最高目标。”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来源 光明日报 记者 赵秋丽 本报特约记者 周振兴 本报通讯员 刘广阔 邢子文)
原标题【 沂蒙精神引领老区巨变 山东临沂6成以上财力投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