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的试验田意义

11.11.2014  18:09

    作为今年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改革之举,“沪港通”的开启时间终于确定。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微博]与香港证监会早间联合公告,“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将于11月17日开始。这一启航,无论是从资本项目开放的角度,还是从促进中国股市的规范化,都值得期待。

    相较于世界第二的经济体规模,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核心在于推动资本项目在风险可控下逐步开放。与此同时,资本项目开放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步骤,而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利。一旦人民币真正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打破美元一家独霸天下的格局,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话,就能使国际资本流动趋于平衡,从而有望避免目前由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推出给全球资本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沪港通”或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型的操作方式,将打开资本项目有限开放的新通道。     “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沪股通”,是指海外投资者委托香港经纪商,经由香港联合交易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微博]进行申报(买卖盘传递),买卖规定范围内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微博]上市的股票;“港股通”,则是指境内投资者委托内地证券公司,经由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香港联合交易所进行申报(买卖盘传递),买卖规定范围内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根据相关公告显示,沪股通一年的总额度3000亿元,每日额度为130亿元;港股通的年总额度为2500亿元,每日额度为105亿元。由此可见,“沪港通”在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立上有效地对资金池进行了分离和控制。同时,由于上交所[微博]和港交所之间在规则上和法律上都存在诸多不同点,所以两个交易所创新性地共同合作,在包括交易时间、交易规则等方面进行协调。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对国内造成了极大的流动性的压力,热钱不断涌入市场。从这个方面来讲,允许国内的资本通过可以控制的、看得见的渠道流出去是一个很必要的措施。当下,虽然中国资本项目是严格控制的,但依旧有很多钱可以通过各种合法的、非法的渠道流出去,造成不可控的外汇流失。而如果有了诸如“沪港通”这样的渠道,在机制设立上有很好的考量,使国内资金南下香港是看得见的,并且是可以控制的,而实际上到最后资金并没有流出去,只是停留在了港交所的机构里面,一旦卖出,资金就流回境内。     可以想象,如果中国老百姓拿着合法额度的外汇仅仅是去美国旅游一次,最后只是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对本国没有产生什么经济效益。目前中国4万亿的外汇储备的一大部分投资美国国债,收益很低,而且近年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带来大量的外汇流失。所有这些资金,如果让他们通过可以控制的、看得见的渠道去投资国际的股市,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这不是很有意义吗?所以从中国资本项目来说,应该更开放,让国内的资金通过合法的并且是可以控制的渠道流出去,并投资高收益的稳定的资本市场,可以说是一个良策。     对于A股市场来说,“沪港通”开通后的双向额度都并不大,相对于港交所和上交所的交易量和总市值而言可谓微乎其微的,因此我认为不大会对市场起到非常大的拉动作用。但随着国外资金入场,却可以倒逼国内A股市场规范化的改革。近年来,A股与海外的市场(尤其是包括香港在内的发达市场),不管在规范化方面、合法合规方面还是在机构投资和监管上市公司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从这一点来讲,引入海外的投资者,他们就会带来很多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些惯例和视野,势必会促进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相信,海外投资者对于上市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公司治理以及关联交易,会发出他们作为国际投资者的声音,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大股东,但这些声音可能对推进国内公司治理、市场管理的透明性、对关联方和大股东的进一步限制、保护小股东的权益等等方面,有望产生正面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股市和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同时,国内投资者到港交所交易,也可以学到国际成熟市场的许多经验,包括什么是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什么算是上市公司的合法合规的行为,公司治理,红利政策等等。这些知识和经验对国内市场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此外,“沪港通”正常运行了以后,我认为可以发挥其“试验田”的重要作用,将成功的运作模式和风险管理进行复制,可以考虑再打开更多类似的通道,比如“沪美通”、“沪欧通”等等。尽管短期内A股和H股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价差会缩小,但如果要让中国投资者在全球股市中分散风险获得高收益,可能还需要改进。就此而言 “沪港通”是有局限性的,所谓的局限性就是因为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中有80%左右是中国大陆的公司,所以通道即使打开更大的口子,最后都不能实现中国投资者在国际股市进行分散投资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