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沽河蝶变(我的家乡我的河·关注跨界河湖治理)

07.01.2015  17:11

    经过两年综合治理,大沽河从污浊中恢复过来。12月19日,青岛市环保局发布了《大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从明年1月1日起,将用经济补偿杠杆调动流域内各地的治污积极性。

  只要天气好,山东平度市南村镇后北村71岁的孙恕玺老人就会骑上自行车,沿着新修的百里堤顶道路,或到上游去钓鱼,或到下游看“两河鱼虾重现河道”。每次他都乐而忘返,还会酝酿自己的诗作。

  很难想象,这样美好的大沽河,也曾遭受过断流、污染之痛。

  儿时乐园,怎奈几经破坏、一度断流

  “儿时村东大沽河,草长莺飞柳婆娑。……如今沙无水流断,非为天灾人之祸。”孙恕玺创作的这首诗歌《沽河情》被制成书法条幅,挂在家中客厅的墙上,已有不少年头。

  大沽河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河流,全长近180公里,自北而南纵贯青岛,最终流入大海;沿线流经烟台招远,以及青岛的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等多个县市(区),其流域面积覆盖着青岛一半的土地。孙恕玺所在的南村镇后北村,就处在大沽河的中游地段。

  在老孙这样的“老青岛”的儿时记忆中,大沽河是水清岸美的乐园。孙恕玺说,喝大沽河水长大的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小时候大沽河边到处是成片的芦苇、荻子、大柳树,上世纪50年代有几十种鸟,春天的山草鸡、斑鸠什么的,孩子用弹弓、捕鸟夹打都打不过来。

  但后来一切都变了,先是大规模的毁林种粮,然后随着工业污染和挖沙行为的猖獗,沙滩被挖空,河水被污染。不仅如此,由于河道淤积和遭遇干旱等情况,大沽河还曾一度断流。

  一开始,孙恕玺还怀着改变现状的希望,一次次给有关部门写信。但后来,当他沿河走出平度地界时,他发现母亲河的破坏不仅是家门口的事儿,到处都在挖沙,上游排污、下游遭殃……一直为母亲河而揪心的他,慢慢也灰了心。

  梯级拦蓄,断流母亲河有了“连续水面

  去年,老孙发现大沽河岸边拉土的车多了起来,一打听才知道,青岛启动了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

  “大沽河综合整治,涉及青岛5个区市、10多个部门,若无全市上下的共识与行动,治理难度难以想象。”青岛市大沽河治理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华贵说。2012年,青岛市政府成立了大沽河治理工作指挥部,下辖5区市也分别成立了沿线的指挥部。李华贵感慨,“以前水利、环保等部门为大沽河治理与其他部门、区县协调,阻力不小,现在指挥部运行后,政令畅通了”。

  大沽河穿越青岛腹地,过去的治理往往集中于一条河段。但这次,青岛市决定进行全流域治理,北起莱西产芝水库、南到红岛大沽河入海口。不仅如此,青岛市规划把这次大沽河治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条战略轴线,立足于把大沽河打造成贯穿青岛南北的防洪安全屏障、生态景观长廊。

  水清了,水鸟多了,经19道新旧堤坝梯级拦蓄,曾经断流的河道也形成了“连续水面”。沿着这一条“绿轴”,很多沿岸乡镇搞起了生态旅游。“青岛人在大沽河找到了休闲后花园,人与自然的距离拉近了,城乡发展的距离也缩短了。”老孙说。

  恢复生态美景,还需更长久的努力

  关注母亲河的变化,已成为孙恕玺晚年生活的大事。

  “新建的堤坝很宽很结实,今年麦德姆台风来都没发生涝灾,还给大沽河蓄了不少水。”说到这里,老孙不禁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大沽河发生的洪涝:洪水从上游卷下的许多东西在水面上漂浮,有农家的锅碗瓢盆、桌椅、牲畜,许多村民都被上涨的河水逼上了桌子、炕头甚至屋顶。

  新的美景让人心生欢喜,但也引发了孙恕玺的思索,他还是怀念当年河边的大沙滩、芦苇和荻子林。老孙说,这些原生态的滨河美景能否重现,还需要更长久的努力。

  “建后管理,无论是涉及防汛安全、交通管理,还是环境保护等社会事务管理,都十分紧迫。”李华贵坦言。

  让老孙感到欣喜的是,12月19日,青岛市公布了《大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设立大沽河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资金,专门用于对大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的考核奖惩。有了行政和经济手段的双重努力,大沽河治理将再上新台阶。

  网址链接: http://qd.people.com.cn/n/2015/0107/c190553-23472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