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如何“点枣成金”
收获时节,鲁北沾化掩映在红红的枣海中,酽酽的枣香沁人心脾,枣农们品尝着丰收的喜悦……
“只有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加快发展高科技、高效生态、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才能突破沾化冬枣产业天花板。”县委书记贾善银说,经过30年的发展,冬枣产业已经成为沾化农民的“金牌”产业,今年总产量达9.6亿斤,产业产值3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冬枣收入9000余元。
“二代冬枣论个卖”——
50万亩标准化种植,科技滋养冬枣园
在下洼镇卢家村卢功林的冬枣园里,树上玛瑙似的冬枣与树行间的绿草、白花遥相呼应,让人感受着活色鲜香。
“俺这冬枣是有机冬枣,比市场价高出二至三倍。”卢功林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前几年,大伙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还用膨大剂、采青卖青,导致土壤板结,农残超标,结果冬枣品质下降。
现在,沾化农民种植冬枣的方法与以前不同。
“枣树间的绿草可不是杂草、野草,而是我们特意种植的三叶草。”卢功林说,这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既涵养水源又防治面源污染。
无独有偶。在富国街道西杨村杨秀峰的冬枣园里,挂满了黄色的防虫板,树垄覆盖着可降解的无纺布,肥料是用大豆、豆粕和鸡粪等混合物发酵而成的有机肥……
为了提高冬枣品质,沾化县实施冬枣产业优化提升工程,大力推行科学、高效、生态种植管理模式,按照“减密度、增光照,减产量、增质量,减化肥、增有机肥”的“三增三减”要求,标准化生产,从无公害冬枣向有机冬枣转变。全县50万亩冬枣生产实现标准化管理,绿色食品认证基地8个,面积6万亩;有机转换冬枣认证基地5个、面积3200亩。
二代冬枣论个卖。杨秀峰说,“俺这6亩二代冬枣,一个能卖到2元钱。”依靠科技,经过选育、组培后,高品质二代沾化冬枣在大田推广开了,今年产量达2200万斤。
9.6亿斤冬枣25天销售一空——
经营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唱“主角”
在下洼镇冬枣市场,冬枣之乡的气氛果然不一样:一筐筐、一篓篓挂着露珠的冬枣从周围农村集中过来,大车小辆浩浩荡荡,源源不断。
“昨天下午起,发出96辆33吨的高护栏拖挂车和14辆28吨的冷库车,共发出冬枣712万斤,全部销往长江以南42个一二线城市。”凌晨4时许,下洼镇友谊冬枣物流公司总经理付永梅一脸疲惫,“今年全国到沾化的枣商比去年少了一半。每天运出的冬枣在2000万斤左右,比去年多出了三成”。
“秋分到寒露,摘枣不延误;霜降不摘枣,硬枣变软枣。”这句谚语说的是沾化冬枣成熟期短、采摘时间比较集中。要在短期内销掉这些集中成熟的冬枣,不是易事。种得好,不如卖得俏;卖得俏,不如销路活。对于劳作大半年的枣农,最关心的是卖个好价钱。
今年的沾化冬枣创造了一个“奇迹”。9.6亿斤冬枣25天销售一空!“奇迹”的背后,是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和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流通方式的兴起。目前,全县冬枣龙头企业48家,建成高标准农企对接基地、农超对接基地3.8万亩,冬枣专业合作社达271家,家庭农场15个。
枣把式进园摘枣,“枣二代”网上卖枣,沾化冬枣“蹿红”电商平台,网络经济催出冬枣溢价。“每斤普通冬枣零售价超过15元,实在太让人意外了。”杨秀峰的儿子杨瑞说,“卖给批发商,每斤只卖五六元,网上利润高出两三倍。”据统计,全县新一代枣农在网上注册冬枣专卖店达2000余家,累计销售冬枣2000万斤。
种的是冬枣,卖的是风景——
产业链条化,“冬枣之旅”串珠成链
现在,沾化枣农种的是冬枣,卖的是风景。
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下洼镇冬枣生态旅游园内,枣树苍翠如盖,颗颗冬枣斗红赛翠,如织的游客被这里的乡村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
10月份是沾化冬枣成熟采摘时节,113个冬枣采摘基地挤满了来自北京、天津、温州等地的游客,自驾游、组团游的汽车长龙成为枣园边的一道风景。
86.9万人次的游客催热了冬枣市场,拓宽了冬枣销售渠道;同时,运输、包装、餐饮、劳动力市场等行业随同跃升,使农民收入蹿高,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23亿元。
冬枣用旅游“串珠成链”后,受益最大的是枣农。冬枣采摘游期间,零售价成倍增长。“别人起早摸黑推着、挑着冬枣去赶市场,现在是客人当起‘义务采摘工’,自己上门来抢‘现场’。”村民王春民每送走一批游客,眼睛都笑成一条缝:“采摘冬枣比市价每公斤要高出10元以上,游客仍争相购买。”
“将冬枣产业用旅游‘串’起来,以旅游拉动农业,以农业带动商贸,以商贸促进工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沾化县副县长郭丰青说。
链条舞起来,全靠龙头带。发展深加工使冬枣由低端市场走向高端市场。沾化成功研发出冬枣汁、枣酒、冬枣醋饮、枣芽茶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提高了冬枣的附加值。目前,全县各类枣制品加工企业达30多家,销售收入达50亿元。
“如今,冬枣的市场竞争,已不单是产品质量竞争,更是品牌、文化的竞争,品牌、文化是沾化冬枣产业发展的凤之翼。”县长丁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