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沿线文物受益 山东段文物保护工程验收
作为一项举国关注的重大工程,南水北调受到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高度重视。记者1月4日采访中获悉,山东省文物部门对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范围内的文物进行了悉心的勘探发掘和保护,目前域内文物保护工程已经通过验收。
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完成通过验收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有关要求,2014年12月4日-6日,山东省文物局基本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办公室在济南召开南水北调一期山东干线工程鲁北段、济南至引黄济青段文物保护项目完工验收会,经过充分检查论证后通过。至此,南水北调山东段文物保护工程验收工作全面完成。
南水北调山东段文物保护工程历时十年,共完成20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和9万多平米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对聊城土桥闸、戴湾闸、七级下闸、七级码头进行了维修,田野工作基本完成。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特殊情况,经过专家充分论证,适当变更发掘面积和地点。文物保护工程根据建设工程调整工作进度,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开展。
文物保护工作给南水北调带来什么变化?从聊城土桥闸可见一斑,前后不同阶段的照片记录了变化: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展前,这处京杭大运河的古河道几乎被人遗忘,河道沦为周边农民的垃圾倾倒场。土桥闸上垛着农民收割的玉米秸,杂树丛生;考古队进驻后,对土桥闸经过科学考古发掘,找出古代引水用的月河、大王庙、减水闸,以及清代建造的砖砌涵洞等水利设施,向世人展示了古人建造工艺的精细,以及我国古代治水工程科技含量之高;文保专业人员根据考古发现和现有资料,对土桥闸进行原样恢复,重现其往昔神采。
文保成果为经济文化发展埋下“伏笔”
“验收会上,我在介绍文物保护情况时说,虽然工程建设在文物保护方面投入了几千万元资金,这在基本建设工程文物保护经费是最多的,但是文物保护工程取得的成果实际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远远超出这个数额。”采访中,省文物局大遗址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王守功说,搞文物遗产保护有人以为是纯花钱的事,南水北调山东段文物保护工程说明,搞好文物保护也可以直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他介绍,包括聊城土桥闸与七级码头、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高青陈庄周代城址在内,2013年至2014年,国家财政批复文物保护资金约3000万,这笔资金已结出丰硕的成果。其中,高青县陈庄古城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正在筹建高青陈庄考古遗址公园。该县又拿出资金,对另一处遗址做了勘探。随着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考古引起的社会反响持续放大,当地征地几百亩,筹建一处高标准的盐业博物馆,有关规划和方案正在编制中。随着聊城土桥闸恢复原貌,所在的七级镇从默默无闻变得广为人知,目前省文物局已经将该镇纳入“乡村记忆保护工程”,将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
南水北调山东段文物保护工程的开展还深化了运河文化、盐业考古、古代郡国都城研究、佛教考古、齐文化等课题研究,为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及时转化为经济文化发展动力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