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泉城"济南 触摸历史文化名城的脉搏
“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济南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的古城,被无数文人墨客赞美吟诵,但是济南的魅力不只存在于古诗词的韵里,还实实在在地可观、可听、可感。9月15日,“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第一站便是泉城济南,博物馆、趵突泉、大明湖、曲水亭街、府学文庙……采访团一路走来,也一路触摸着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跳动着的脉搏。
济南泉水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交相辉映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让济南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独树一帜。济南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区域内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孝堂山汉代郭氏墓石祠、隋代四门塔、唐代龙虎塔、九顶塔,宋代灵岩寺泥彩塑等众多名胜古迹。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清泉灵动,十二名泉棋布星流;千佛山青山绿野、锦屏翠障;明湖烟峦浓密,荷花摇曳;河玉带绕城,小清河蜿蜒东流,母亲河黄河气势磅礴;府城内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颇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致。“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短短14个字已将济南的妖娆与妩媚刻画得淋漓尽致。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现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此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并把这种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是济南周边4600年历史的有力物证。
位于济南南部的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周朝以前称历山,相传古代禹、舜曾于山下开荒种田。隋朝开皇年间,山东佛教兴盛,虔诚的教徒依山势凿窟,镌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并建“千佛寺”。唐贞观年间,重新修葺,将“千佛寺”改称“兴国禅寺”。元代时,“三月三”,九九重阳节千佛山均举办庙会。明代寺院扩建,遂成香火胜地。
千佛山历史悠久,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久且》中记载了历山的来历:“齐都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人臂。绕其峰两浃。相传,本海中山图库,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锁断,飞来此矣。”黔娄洞内石刻也有一则美丽的传说,黔娄先生死时,他盖了一方白布,白布甚小,盖上了头则露出了脚,盖上脚则又露出了头。孔子的弟子曾参之孙曾西说:“把布斜着盖,不就盖严了吗?”黔娄的妻子韦丛回答:“斜着盖有余,不如正着盖不足。先生在世的时候,非常正直,死后却让他歪斜,这哪能是先生的本意呢?”这则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济南市内遍布700多处天然涌泉,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更是颇负盛名。众多泉水汇集成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四大泉群,四大泉群各有特色。趵突泉是泺水的源头,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是趵突泉的真实写照。在泉池边俯视,一泓碧水,清如明镜,三泉涌涛,喷雪溅玉,势如鼎沸,声若雷鸣,水草袅袅,鱼翔浅底;绿叶红鳞,辉映其间。五龙潭又名净池、乌龙潭、龙居泉, 传说隋末唐初的山东英雄秦琼的宅第在一次豪雨之后下陷,就是今天的五龙潭。相传昔日五龙潭颇有灵性,每逢大旱,在潭边祈雨必灵。元朝初年,在潭边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
珍珠泉因其状如珠串得名,相传串串“珍珠”是当年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附近濯缨、五府、溪亭等十处名泉组成珍珠泉群,汇入大明湖,清刘鹗《老残游记》描绘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色,就是这一地区。
黑虎泉泉水出于深凹形洞穴,通过三个石雕虎头泉水喷出,波澜汹汹,水声喧喧。明代晏壁在《七十二泉》诗云:"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附近诸泉参差错落不已,泉既汇成河,河复又蕴泉,争相辉映各得佳趣。
泉水不仅可观,而且可听、可感,清代的赵孟頫诗云“云雾润蒸华不住,波涛声震大明湖”就是描写趵突泉波涛阵阵、声至九霄的佳句。而今天,在泉畔、溪旁品茶、听曲,在泉池里戏水、游泳,到黑虎泉边装一瓶清冽甘甜的泉水已经成为泉城人家生活的一部分,更赋予济南泉水独特的亲和力。
大明湖是繁华都市里的天然湖泊,由濯缨泉、芙蓉泉、趵突泉、孝感泉等诸泉汇聚而成,素有有“众泉汇流,平吞济泺”之说。 大明湖景区内还有“济南八景”中的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秋月、历下秋风和著名的佛山倒影景观,特别是鹊华烟雨闻名遐迩,站在大明湖南面的鹊华桥上向北眺望,近处碧波粼粼,远处鹊华二山如一对霓裳仙女遥相对应,周围村舍寥寂,炊烟袅袅,田野阡陌纵横,尤其是金秋时节,景色更加迷人,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将这美景画成一幅《鹊华秋色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的济南,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先民陶俑于斯、大舜共躬耕于斯、名士歌咏于斯。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之一闵子骞、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唐朝著名武将秦琼、宋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名人皆是济南人,历代文人墨客也与济南结下了不解之缘。“诗圣”杜甫来到济南住在历下亭,其忘年之交、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得知此消息,专程赶来设宴款待,当时许多名士都慕古亭之名相聚于此,席间杜甫赋诗一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中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不仅道出了历下亭的悠久历史,也抒发了对济南自古多名士的咏赞。此后历代,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元好问、赵孟頫、王士祯、蒲松龄等都曾在济南游历求学或生活做官,并留下了诸多赞颂济南的诗文。
相传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各地文人墨客都要相聚曲水亭街,进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诗人们用觞杯盛满酒,放在托盘上,然后把托盘放在流杯池的水面上任其顺流漂下,只要酒杯停下,坐在河边的人就要端起酒杯,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还需吟诗一首,如吟诗不佳,便会被罚酒。据说这,种曲水流觞盛会一直流行至清代。明清时期,济南府培养了上万名举人,这不仅验证了杜甫诗中“济南名士多”的说法,也说明了济南受到齐鲁大地孔孟之风的濡染吧。
由历下古城、齐州州城到明清府城,济南逐步形成了格局独特、特色鲜明的古城风貌。自开商埠,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为古城、商埠“双核”并列的带状布局。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以“双核”旧城为中心,确立了东扩、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空间战略和新城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开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形成了融“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在高楼大厦深处,历经沧桑的老城风貌依稀可见,历史文化的溪流还在这个城市涓涓流淌,纵横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