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泰山区“一控、两减、三基本”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17.04.2015  11:04

  近年来,泰安市泰山区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借鉴推广一些地方治理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治理工作。

  一、控制农业用水量。一是积极推广渠道防渗控制、低压管道输水及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二是改进灌溉制度,根据农作物生长期适时灌水,关键期(如玉米抽顶花期、小麦孕穗期等)灌水对产量影响最大,保证灌好关键水,适当减少非关键期灌水。同时,在非生长季节进行储水灌溉,为小麦冬灌保墒灌,也极大地缓解了春季用水高峰期供需矛盾。三是改进耕作措施,如平整土地,中耕、松土及耙磨保墒等,也有利的节约了用水。通过工程措施和节水技术措施,利用系数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化肥、农药施用总量逐年递减。一是为防止或者减少农户过度施肥和盲目施肥,通过测土配方等技术提高了用肥的精准性和利用率。二是鼓励农民通过绿肥、农家肥的使用,来替代化肥,培肥地力。三是实施物理控害技术。在大田和设施大棚设置黄板、蓝板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蚜虫、白粉虱和蓟马等,减少病害传播。

  三、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解决畜禽污染处理、地膜回收、秸秆焚烧问题。一是积极推广以沼渣、沼液和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打造“畜—沼—果(粮、菜、茶)”、“秸秆粉碎堆沤一沼气—沼渣肥田—种植”循环经济新模式,形成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种植业”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了农业生产无害化,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据调查:一个10立方米户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可满足3~5亩无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可减少3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平均每亩节本增效800元左右。全区仅农村户用沼气一项,就可年处理农村人畜粪便等废弃物10多万吨,生产沼气321万立方米,增收节支800余万元。二是积极开辟秸秆利用新技术、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强化了秸秆保护性耕作、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微贮、秸秆颗粒饲料等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并收到了很大成效。目前,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8%以上。(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