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挑山工搬新居
鲁网5月31日讯 做了20多年泰山挑山工的晋玉亭,没想过有一天他们在山上的“宿舍”会从简陋的窝棚搬到宽敞明亮、家电一应俱全的新居里。最让他高兴的是,以前“十天半个月下山洗一次澡,现在可以随时洗”。
挑山工原来的住处非常简陋(泰山景区供图)
从鼎盛时期的400余人,到现在的34人,这些泰山挑山工依然在坚守。他们见证了泰山一草一木的变化,更用挑夫精神延续泰山文脉。
从土石堆砌的窝棚搬入宽敞新居
挑山工搬进新家(泰山景区供图)
新居内景(泰山景区供图)
“泰山挑山工之家”位于通天桥的东北方向,紧靠中天门,大青石垒成一米多高作为整栋建筑的底部,上面青砖垒墙、黑瓦封顶。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之下,黑白相间的外表显得十分亮眼。
“身比泰山矮,志比泰山高。肩挑泰山重,足下众山小。双肩挑走日和月,双足踏遍万重山。”这首挂在“泰山挑山工之家”食堂外的诗出自挑夫队老队长赵平江之手,字里行间体现出挑山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 ”的精神。食堂内宽敞明亮,圆桌、板凳、冰箱、电视机一应俱全,墙面上悬挂着作家冯骥才、北大教授杨辛和挑山工们的合影。
新宿舍建筑整体为中式风格,共有五间房,中间最大的一间房是挑山工们的主宿舍,房间共摆放着7 张上下铺的床,目前住着 13 名挑山工,房间内还配备了储物箱、空调等设施。北面较小的两间房子,一间是家属房,供挑山工们家属来探望时歇歇脚,一间是临时办公室,也是挑山工们的备用宿舍。靠东两间分别是厨房和卫生间,里面压力泵、煤气灶、太阳能淋浴器一应俱全。
原来的“宿舍”很简陋,只是用土石堆砌、棍棒支撑、塑料覆顶,为了工作,大部分挑山工每个月会挤在这小小的工棚中二十天左右。
“今年春节刚过,挑山工们听说要盖新房子的消息都很高兴,盖的时候集体出力帮着施工队运物料,共同参与建设。”挑夫队队长赵军说。
“我干了20多年的泰山挑山工了,以前我们住的是用石头垒起来的窝棚,潮湿且透风,下雨的时候床上全是湿的,冬天更是无法御寒,条件非常苦。我们挑山工不少人都有风湿,就是因为宿舍太潮湿了。而且原来没法洗澡,十天半个月下山洗一次,现在可以随时洗,很知足。现在条件好了,以前很多走了的人,都想回来继续工作。”在中天门挑山工晋玉亭看来,现今的住宿环境与之前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除了“乔迁新居”的福利,泰山挑山工还全部加入了泰山管委工会。“我们享受与其他职工相同的待遇福利。年初,组织挑山工查体,买了保险。今年‘十月一’泰山旅游旺季结束后,挑山工队还有两个名额去享受疗养和旅游。”赵军笑着告诉记者。
从400余人到34人
泰山挑山工是泰山盘道上一道风景线,更是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更是泰山“挑山工”精神的守护者和践行者。
挑夫队老队长赵平江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挑山工们之所以愿意来做挑山工,主要是因为工作自由,一天上山几趟自己说了算,更重要的是能够随时照顾家里。为了这样的便利,挑山工们不讲吃穿住宿,愿意挤在此前小小的工棚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泰山上的建筑很少。到上世纪80年代初,泰山开始进行基本建设,挑山工开始成组织地工作。挑山工们多为泰山周边的居民。
赵平江告诉记者,当时最多有七个挑工队、四百人左右在泰山上安营扎寨,为南天门索道站、索道设施、天街的商店宾馆、景区办公楼、孔子庙等多处建筑运送材料。泰山海拔1545米,从红门至山顶5.5公里、7000多个台阶,物资输送全靠挑山工的硬实肩膀和勤快腿脚。
到九十年代中期,泰山完成了基本的建筑建设。这群挑山工走过泰山的春夏秋冬、走过岁月的变迁,从鼎盛时期的400余人渐渐减少,变成了现在的34人。其中,中天门有19位挑山工,南天门有15位挑山工,年龄从三十多岁到六十多岁。
“虽然现在有缆车,但无论是何种运输工具,都无法将货物运送到每个商户手中。有货运索道,也需要人力倒运,这便离不开挑山工。这就是挑山工依旧坚守的原因。”赵军说。
目前,对泰山挑山工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制定了运输队管理制度,配备了统一的工作牌和服装。“穿上服装,戴上工牌,更加有责任心了。挑山工在旺季挑生活用品上山,淡季挑建筑装修材料上山。现在正处于中高考备考期,挑山工挑一些百货、生活用品上山。”赵军告诉记者。
每天早上5点,挑山工们就开始挑着大小货物赶上山,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见证着泰山一草一木的变化,与泰山共成长、共依存。(据山东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