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风华浸远--泰山气象站85周年传承回顾

06.07.2017  18:14
        它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二次国际极年观测,使世界气象组织的大家庭里第一次有了中国的声音,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的气象观测数据,在中国气象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气象界泰斗竺可桢先生亲自为其日观峰气象台选址,蔡元培先生题写奠基纪念碑,邵元冲先生亲笔题写“日观峰气象台”台名;《气象杂志》称其为“亚洲地势最高、设备最齐全”的高山气象台,代表了当时我国高山气象站的最高水平;中央新闻纪录片厂于七十年代末拍摄的《风云前哨》纪录片,为其赢得“风云前哨第一站”的美誉;2017年,鉴于其特殊的气象观测环境和历史价值,山东省政府将其列为“不可迁移气象台站”。
  它就是泰山气象站,从其前身建立于1932年8月1日的泰山测候所算起,屹立于雄伟的泰山之巅日观峰顶已走过了整整85个春秋。从1932年至今,它经历了民国的衰颓,抗日的烽火,见证了中国气象事业由军队向地方转变的历史风云,也见证了气象事业从一穷二白到如今气象现代化即将实现的发展轨迹。除此之外,历代泰山气象人那种战天斗地、不畏艰辛、无私奉献、公而忘私、科学求实的气象精神火种穿越时间的长廊,沿着高险峻奇的泰山“十八盘”,燃起的熊熊烈火,更让人为之震撼!
  国之殷望,生于泰山
  盛夏的雨中,满山的云雾,拔地通天的泰山,神龙不见首尾,能见度几乎为零。时隔五年再次徒步登山,记者不为日出云海,只为探寻泰山气象站的前世今生。
  两个小时的徒步登山,沿途云步桥,朝阳洞,快活三里,慢十八盘,紧十八盘,耗尽了全身的力气。站在南天门湿冷的空气里,极为不舒服。再穿天街,过碧霞元君祠,循玉皇顶脚下东行,便到了泰山气象站。云里雾里,依然看不清。亏得泰山气象站驻站的老观测员兼泰山风光摄影师陈善炳下山接应,才顺利到达。
  泰山气象站目前是国家级气象科普示范基地,山东省气象局和泰安市气象局在此建立了泰山气象站站史馆,使其历史脉络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在每位参观者面前。借助在这些宝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85岁高龄的泰山气象站的那些历史往事,那些主人公仿佛又鲜活地展现在记者面前。
  1931年春,国际气象组织第二次国际极年委员会会长、丹麦气象局局长考尔博士致函国民政府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邀请中国参加第二次极年观测。事关国家荣誉,义不容辞。12月31日,气象研究所决定接受邀请,决计在极年年度内在泰山和峨眉山各设测候所。时值“一二八”沪淞抗战爆发,国民政府经费十分紧张,这时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商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美金8000元购置气象仪器、设备,又请山东省政府建设厅通知泰安县政府,在泰山玉皇顶道观安排房屋场地,泰山测候所得以如期建立。
  在泰山气象站站史馆内一张发黄的黑白历史照片中,记者得以一睹首批测候所测候生赵恕、罗素人及工友韩继盛的真容,那时的他们风华正茂,朴素如农民的打扮,围坐在当时已极为破旧的房屋前,唇边一抹微笑,仿佛对当时恶劣环境的不屑。他们是在气象研究所黄逢昌先生的带领下在几乎荒无人烟的泰山极顶进行观测。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一颗对气象的热爱之心,没有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很难想象,这些民国时代的年轻人怎能耐了这百般寂寞和艰辛。
  1932年8月1日至1933年8月31日的国际极年观测取得了丰硕成果,第一次获取了泰山极顶连续的科学观测数据,发表了多篇论文。1935年,气象研究所出版了由另一位中国气象学巨擘涂长望执笔、竺可桢作弁言的《峨眉山泰山国际极年观测报告》专集,报送给第二次国际极年观测委员会,并与相关国家交流。
  然而,与泰山测候所并列的峨眉山测候所终因“天气过于湿润,鲜见阳光,兼之冬季交通不便,故测候所即行撤销。”竺可桢先生在《峨眉山泰山国际极年观测报告》弁言中言及:“泰山测候所则迄今尚继续进行,近日在日观峰新筑气象台于二十四年度内可望落成”,向全世界宣告国立中央研究院日观峰气象台即将诞生,并满怀豪情地宣称“行将见东岳之上矗立一具有各种新设备之气象台也。
  1933年12月10日,竺可桢亲往泰山与山东省政府建设厅代表刘增冕初勘站址,次年2月19日,因日观峰选址汲及津浦铁路在日观峰修造旅馆之约,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建设厅指令气象研究所、津浦铁路局、山东省测候所前往泰山会勘站址。很庆幸,档案部门留存了这些文书档案,让接近一个世纪后的我们能够清晰地认知当时的情形。
  1936年1月1日,日观峰气象台启用,同年6月《气象杂志》刊载了日观峰气象台竣工的数幅照片,进行了详尽报道。“该台四围墙壁均用花岗岩砌成,厚约二尺许,堪御山顶强风……该台高出海平面五千零五十九英尺,实为东亚洲唯一高山气象台。
  也许英雄所见略同,也许惺惺相惜。除竺可桢这位时任国立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大气象家外,日观峰气象台还与以下三位民国名人相关。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题写了奠基纪念碑,文曰:国立中央研究院日观峰气象台奠基;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邵元冲则挥毫泼墨手书“日观峰气象台”;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中山陵、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师之一刘福泰则主持了日观峰气象台的设计。
  有趣的是,日观峰气象台建成之初,屡受驻军和游客借宿、参观等骚扰,有时产生矛盾难免擦枪走火。竺可桢与国民政府训练总监、军政部、参谋本部及隐居泰山的冯玉祥将军联系,请求保护,多方斡旋之下,1936年4月,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各自签署布告,严禁军民等人入内。这些均有文档留存,现仍可见。
  泰山气象站的历史还应该铭记这些名字,日观峰气象台首任主任,后为中科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坚持到日寇进攻泰山最后时刻才撤离的程纯枢;1935年4月至1937年4月连续两年在泰山工作,为泰山站史收集做出重大贡献的南信大研究员陈学溶;第二次国际极年测候员、泰山测候所第一批测候生赵恕(赵树声,后为贵州省气象局总工程师)、罗素人(罗月全,后为国家气象局教育科科长),他们在1932年至1934年期间在泰山从事测候工作;此外,还有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的先驱、被兴誉为中科院气象组“四大金刚”之一的杨鉴初,地球物理学家、气象专家朱岗昆,中国气象史研究专家陈学溶,台湾空军气象联队副联队长殷来朝。后三人均以日观峰气象台测候生的身份在泰山有履职经历。
  当时的工作环境是极为恶劣的,可以从《气象研究所大事记》略见一斑。
夜三时四十分,泰山大风推倒百叶箱,损毁温度自记仪等。”“8月1日,接泰山测候所高琪珊监工报告,7月31日下午5时雷击碧霞宫神楼,伤毙本所建筑小工各一,请给抚恤。”陈学溶《三十年代泰山气象观测事业的回顾》一文则记述:“盛夏季节常雷电绕室,赵树声曾被震到半身麻痹,逾时不复。”他还在文章中提及,每年6、7月份,雾日频仍,衣被易霉,不得不生火驱湿。所有主副食、调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皆需专人每隔一周下山采购一次,平时只能与老道交往,冬季大雪封山,寂寞更甚。
  记者从文献中了解到,三十年代的泰山气象观测项目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速)、云(状、量、向、运速比)、能见度、降水、天气现象、光的现象、雨滴直径、雪片形状、云海等10余项,在当时,可谓全面,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是极其繁重。
  抗日战争的烽火熊熊燃起,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日观峰气象台也积极为空军抗击日寇提供气象资料。1937年程纯枢在报告中称:近日接开封空军公函,嘱每日发5次气象电报,以利军务。是年10月29日,程纯枢又在报告中提及向航委会发密电四次。
  1937年12月24日-25日,日寇飞机轰炸泰安城、泰山,死伤多人。程纯枢等泰山气象人冒着敌机轰炸坚守岗位,坚持观测,“未奉训令,即炮火临门,亦不敢擅自行动也。”迫于形势,12月25日,日观峰气象台的观测纪录戛然而止。28日,程纯枢等人掩埋仪器撤离。
  在日寇铁蹄踏破山河的险境下,这一代泰山气象人为国家和人民积累了5年零4个月的宝贵的高山气象观测资料,一段光辉的泰山气象史就此诞生。虽然短暂,却足以令人击节。其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科学务实的泰山气象精神却未随硝烟散去,而是深藏沃土,待到春来发。
  开疆拓土,立于泰山
  “上山到原气象站站址一看,一切都荡然无存,只剩下破壁残垣,观测场已看不清,更没有一件仪器。”1993年,中央气象局副总工程师易仕明在一幅书信中谈及1952年夏天日观峰气象台的情况。
  易仕明还谈及由于解放初期华东处于重要战略地位,抗美援朝期间十分需要气象情报资料,当时高空气象站很少,高空资料极缺,就着手准备恢复建站。
  在泰山气象站解放后首任负责人、副站长顾永槐的回忆文章中提到,1953年9月,包括其在内的15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气象处分配到山东军区气象科再到泰山气象站,自设无线电台,岗位为气象测报员、报务员、摇机员以及后勤人员。可见当时气象部门属于军管,站里的工作人员曾是“武装气象兵”。因为建国初期,泰山老林里还有少数敌特分子,时常骚扰威胁气象站工作人员。山东省军区还为泰山气象站工作人员配备了两支步枪,两支短枪。此外,泰安军分区为了增强泰山气象站的战斗力,又增配了两支冲锋枪和四箱手榴弹。如果遇到敌情,这些枪支弹药足够坚持两个小时,就能得到山下部队的及时接应。那时候,气象站里的工作人员,过着集体的军事化生活,一边观测,一边开展军事训练,值班、工作、睡觉都将武器弹药放在身边,以便做到发现敌情,拉得出、打得响、顶得住。自是一番艰辛滋味在心头。
  1953年10月,泰山气象站体制发生重大改变,按照康生、许世友签发的山东省人政府、山东军区联合命令,泰山气象站由原属各级军区建制转为各级人民政府建制。
  记者了解到,目前泰山气象站工作人员均为男性。在泰山气象站的历史上,是有过女性工作人员的。1956年至1958年期间,有三位女性工作人员曾在泰山气象站工作过,她分别是黄珊珊、张天恩和刘桂英。甚至,泰山气象站还有过山顶婚礼和泰山生子的事迹。1956年6月,顾永怀和黄珊珊这对工作人员在山上喜结良缘,成为泰山气象站第一对夫妻、革命伴侣。次年,顾永槐和黄珊珊的大女儿在泰山出生,为了纪念孩子在泰山出生,夫妇二人为女儿取名顾岱茹。此外,黄珊珊也是第一个在泰山气象站工作的女同志,除了生孩子期间下山一个月之外,其他时间都坚持在站值班。
  山上的环境依然艰苦,野兽出没,威胁着气象站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在顾永槐的回忆文章中曾记述一次人狼对峙的危险经历。1954年初夏的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一只野狼突然光顾气象站,在围墙外四处走动,与站里的两条狗发生撕咬。事务长宋守岱同志拿起步枪,跟踪追击300余米,至达玉皇顶后山坡上,看到狼与狗正在打斗,立即开枪射击,未击中。当时宋守岱孤身一人,又在山后,野狼凶性毕露,不但不跑,反而迎头扑了过来,情况紧急,老宋立即后退,并连续击发手中的步枪,好在其他同志及时赶到,幸好没受到伤害。
  六十至七十年代,也是国家比较困难的时期,囿于山高路远,泰山气象站的同志生活工作环境更为艰苦。他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泰山山顶开田种地。
  早在1968年就上山工作的泰安市气象局退休干部侯振西和刘维银给记者说,当时同志们自己在玉皇顶和日观峰周边开垦山地,种植白菜、土豆。“土豆长得最好,最大的长到1斤6两,还被送到泰安市机关党委拿去展览了好多天!”侯振西老人说。“山上哪有大块土地啊,我们去远处的后石坞、朝阳洞开垦出一块块巴掌大的田地。
  刘维银忆起,山高路远,很多物品只能由人挑运上山。为了节省开支,从1965年起,泰山气象站时任副站长韩继振以身作则,发起了向山顶驻军学习的“挑山”劳动。职工休班回站时每个同志都挑运吃的、用的物品,少得能挑五十多斤,多的能挑七八十斤,最多的能挑近百斤。刘维银就是当年的“挑山”劳动的佼佼者,从红门出发至日观峰,数十里山路,能挑近百斤。据他回忆,“挑山”劳动一直持续到1979年10月份,十多年来,泰山气象站职工共挑运物品物质10余万斤。那时候,泰山气象站的职工还常常去相距数里的后石坞去担柴。
  侯振西说,“挑山”可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挑一百斤当时需要花费3元钱。“这种劳动,增强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有时遇到真正的挑山工,他们还主动接过担子,送上一程。”他还说,文革期间,尽管在泰山气象站工作的同志们分属不同的派系,但通过“挑山”劳动,还是增强了大家的同事感情。每当有同志从山下“挑山”上来,尽管大家属于不同的派系,但仍主动下山去迎上一程。
  候振西在泰山气象站工作了21年,在山上过了18个春节。中间4个子女相继出生。“除一个孩子出生时在山下休班,其余三个孩子出生自己都在山上值班或出差,出生好几天才由山下来人捎信告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78年,泰山气象站获得全国气象部门“双学”先进集体,候振西作为代表参加全国气象部门“双学”表彰会议,受到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78年2月至1989年10月工作在泰山气象站的张健琪于1985年6月荣获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铜奖,1989年4月获评全国气象部门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侯振西获评1982年山东省劳动模范。
  期间,泰山气象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除常规观测项目外,1958年他们率先在泰山山顶组织了人工增雨试验,1963年11月,时任中国气象局观象台副台长的程纯枢派员在泰山气象站进行了两个月的雪晶观测,并燃烧碘化银,进行人工消雾试验。在这当时,很有些前沿科技的意思。
  传承扬发 兴于泰山
  泰山之雄伟在其势,泰山气象人之坚定在其心。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泰山气象站迎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1983年泰山气象站建成第一部天气雷达713测雨雷达。许多泰山站工作的老同志都记得当时的情形,数十名挑山工人将拆解后的雷达部件,一路逶迤地抬上日观峰;1995年建成713C数字化测雨雷达,再到2006年建成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雷达如同泰山之巅的千里眼,洞察齐鲁风云,气象万千。
  地面观测则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早在1986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泰山气象站从日本引进了高山自动气象站,这是我国首次引进并投入测试运行的第一台高山自动气象站。2007年起,山东省气象局、泰安市气象局相继在泰山天烛峰、牛山口、佛爷寺建梯度自动站,为获取泰山气候垂直变化资料打下了基础。
  1985年至今,在泰山气象站工作了32年的老测报员魏传雨表示,1998年以前,人工观测,手工编报,航危报需要24小时值班,每晚要跑若干次人工读取数据,换纸,工作繁重不堪。2017年6月24日在泰山气象站的值班室里,魏传雨熟练的敲击着键盘,向上级按时上传了相关观测资料。
  记者了解到,自1998年4月开始至2007年1月止,泰山气象站降水报、月报表数据文件、天气报文、酸雨资料、雷达资料逐步实现了网络传输,结束了人工传送报文的历史。2010年安装了航空气象观测报文语音传输系统。
  在特种观测与人工影响天气领域,酸雨观测、大气电场观测相继开展。2015年9月,山东第一台高山燃烧式人工增雨装置在泰山投入运行,目前泰山区域已安装该类装置五台。
  如今的泰山气象站,已俨然以一流气象台站的姿态,屹立于泰山之巅。省-市-县视频天气会商系统,地面气象卫星接收站均已投入业务运行。
  与气象业务的发展同步的是,老一代气象人那种根植岱顶,坚忍不拔的精神也得以传承发扬。“现在,山上依然很不方便,2014年大年初七,泰山出现雾淞,山上地面湿滑,我在观测时导致脚部骨折,索道又不开,只好由同事们和驻山消防官兵轮流背下山去治疗!”在山上已工作28年的测报员陈善炳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台阶上结了冰,几乎站不住人,大家把我从十八盘上硬给背了下去,中间还跌倒数次!”像这样的情况,很多同志都发生过。
  陈善炳表示,冬天20多米的风塔上的风杯经常冻住。“现在站在工作的每一名同志都爬过风塔处理故障。
  泰山气象站也成为山东气象部门测报人才的输出基地。“山上测报项目门类齐全,要求比较高,比较能锻炼人、培养人。”泰安市气象局负责人徐法彬介绍。
  从2005年起,由于泰山气象站人员紧缺,山东省气象局从各市气象局抽调测报人才,在泰山气象站进行为期2年的值班工作。期间共有12人参与值班,现在他们均已成为当地气象部门的业务骨干,个别同志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
  近年来,一批泰山气象站职工脱颖而出,涌现出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工作者王德众,全国优秀青年气象工作者赵勇,泰安市市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丁善文等。泰山气象站也获评省级文明单位、全省气象科普先进单位、全省气象部门局务公开先进单位、全省气象部门廉政文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谈起泰山气象站的发展前景,徐法彬介绍,中国气象局、山东省气象领导高度重视泰山气象文化,今年又拨付资金对泰山气象站相关设施进行修缮,相信,泰山气象站的未来更加美好!
  注:1953年10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泰山气象站。1953年10月20日称山东省泰山气象站。1962年9月,称山东省泰山气象服务站,后称山东省泰山气象站。
  责任编辑:W11
昌乐、平阴、商河县划定并公布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
    《山东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第气象
烟台:气象助力再获“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
    日前,山东省烟台仙境海岸魅力再次绽放,气象
相关稿件
  11日9时20分,新华网
2017年山东省政府专项债券(第二批)发行信息披露文件
2017年山东省政府专项债券(第二批)信息披露文件.财政厅
2017年山东省政府专项债券(第三批)发行信息披露文件
2017年山东省政府专项债券(第三批)信息披露文件.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