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审计整改难的原因
阳谷县审计局 辛玉言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处理决定或提出的建议,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的行为,二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近年来,审计机关不断加强财政、金融和企业及重大民生项目审计工作,严肃审查违法违规问题,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从审计后的情况来看,仍有一些地方和单位不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坚决、不及时、不彻底、不公开,损害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群众意见较大。针对基层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言不及“义”,造成整改难。审计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后一阶段审计整改工作的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事项鸡毛蒜皮,普遍性问题多。诸如:业务招待费超标、超标准超范围发放奖金福利等;二是审计报告几大篇,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提出了不少,领导有时看不明白,更抓不住要害;三是还停留在账目基础审计的角度,始终停留在就数字论数字,缺少分析和站在宏观角度为领导决策的建议;四是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结合还有差距,提出建议和意见或没有站在有利于提高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的角度,或没有较强的整改操作性,不便于被审计单位落实和整改。
二是认识偏差,造成整改难。思想认识水平的深度、高度和广度,是全面推进审计整改的基础。从被审计单位层面看,体现在“四个存在”,即:存在对立情绪,认为大家的情况差不多,有的甚至问题更为严重,存在相互攀比的思想;存在开展整改后怕丢“面子”、怕影响威信等模糊认识;存在混水摸鱼的思想;存在拢络人心、捞政绩的思想作祟。从领导者的方面看:主要是担心因为审计整改把各方面搞死,激化矛盾,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审计人员看,存在早不看见晚看见、犯不着得罪人的思想;担心问题扯大了,领导责备、同事轻视。
三是机制缺失,造成整改难。首先制度本身不合理,或者说是制度本身有缺陷和漏洞,执行存在合法不合理、合情不合法的情况,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解决。其次是由于地方财力匮乏,造成有些被审单位改变项目和挪用资金,处理时领导有于心不忍和给予保护的倾向。三是领导关注不够,没有行之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和科学的问责制度,导致审计整改工作由审计机关唱“独角戏”。
四是跟踪问效不够,造成整改难。检查督办、跟踪问效是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审计结论和决定只停留纸上、审计只打雷不下雨、屡查屡犯,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检查督办不够、跟踪问效乏力。审计机关缺乏自身的强制措施,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
审计监督的目的就是督促有关单位解决问题、规范管理。为了发挥好审计的监督作用,首先,作为审计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出具高水平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其次,审计机关要把审计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创新工作机制,多措并举狠抓整改进一步加大整改工作力度,提高审计整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