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搞好“三公经费”的审计
寿光市审计局 李金国 李昕芮
长期以来餐桌与车轮堪称公务作风的风向标, 为了切实厉行节约,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将“三公”经费审计列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审内容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搞好“三公”经费审计?
一是明确“三公经费”的概念。“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仅限于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购车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产生的费用。“因公出国(境)经费”具体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差旅费、伙食补助费、培训费、资料费及其他杂费等。“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具体包括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租用费、司机工资、燃料费、维修费、路桥费、保险费、装璜费、安全奖励费等。“公务接待费”具体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参观费、礼品费、烟酒、水果等。如果对“三公经费”的概念搞不清、统计口径不统一,不仅造成审计结果不准确,而且难以对干部行政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是掌握“三公经费”的来源。 “三公经费”资金来源应全部为财政预算拨款,但在审计中也发现个别单位将收取的房租收入、二级单位缴纳的管理费、国有资产变卖收益、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而是隐藏在账外用于“三公经费”等不合规支出。
三是理清“三公经费”的去向。“三公经费”支出去向,不能仅仅靠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认定,有些“三公经费”去向比较隐蔽,只有深入进行调查,才能弄清“三公经费”的真正去处。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被审计单位面对账面上执行“三公经费”不能超过当年预算批复数,而又无法压缩“三公经费”实际发生数的情况,往往在项目支出中做文章,将部分出国经费、公车运行费以及公务招待费转移到项目中列支,挤占项目经费。对于那些有下属单位或者二级机构的部门,为了人为压缩账面上的“三公经费”,将本部门的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购车及运行费以及公务招待费等支出转移到下属单位或者二级机构。还有的被审计单位私设“小金库”,在账外列支“三公经费”。
四是采取多种审计方法和手段,关注“三公经费”的支出范围。审计人员应关注“三公经费”审计发展动态,明确“三公经费”支出范围,确保账面记录“三公经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确保使一切隐性的“三公经费”支出浮出水面,在“三公经费”实际发生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控制。五是从绩效审计的视角进行“三公经费”审计。对“三公经费”暴露出来的违法违纪行为,要进行问责并提出审计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开展“三公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对经费支出实行“跟踪问效”,确保“三公经费”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并逐步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