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开展政策跟踪审计的策略
淄博市博山区审计局 纪瑾
新常态下,政策跟踪审计已成为审计机关首要任务。
自今年9月以来,审计署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区别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其审计理念、方法、模式及成果转换等都有很大差异,对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用宏观思维分析微观现象,而且也需要从微观数据、事件中总结政策制度执行中的绩效及漏洞,进而提出相对应的审计建议及意见,促进政策完善,服务国家良好治理。因此,审计机关应大胆创新思维,加大审计转型力度,探索政策跟踪审计理论和实践,逐步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操作经验及办法,以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当好重大政策的“监督员”,人民利益的“守护神”。
审计机关开展政策跟踪审计,一般需基于对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基础上,采用文件解读、数据对比、专家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进而揭示政策是否有效执行,制度是否科学及合理。跟踪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持续或者追溯,还应该坚持问题为主线,在不同部门单位、不同时点实施跟踪,使跟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所谓由此及彼,是指对发现的问题,追踪问题漫延的程度或存在的广度,从一个单位跟踪到整个领域,从单个现象发现普遍问题;所谓由表及里,是指从通过检查政策实施情况,揭露政策执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入手,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整理入分析研究本质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对策,促进政策的落实和完善。
(一)全面调查,突出重点。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实施成效好坏跟项目的全面调查、突出重点选择密不可分,审计机关应在全面调查、梳理的基础上选择影响深远的、经济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易于确定的政策项目,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同时,在项目实施前,开展政策评估,分析政策是否为规范性和试验性质的新政策,是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偏差;是否公众反响强烈以及效果是否显著。
(二)认真分析,确定模式。政策跟踪审计应根据政策真正落地、产生效果的时间不同而灵活制定跟踪时限。一是对于起效快的政策,需要审计机关在政策出台的较短时间内进行跟踪审计,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使政策尽早加以调整。二是部分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政策在公布后,需要审计机关立即实时跟踪审计;三是对于一些周期较长、政策环境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政策,特别是事关国家宏观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政策,审计应密切关注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综合考虑影响政策发挥效应的多方面因素,跟踪审计应分阶段、分时期选取多个时点进行评估。通常在政策执行的转折时期,如从无到有的试点时期,从点到面的政策推进期,政策普及后的成熟稳定期,容易出现各种管理漏洞,应实施定期跟踪审计。
(三)切合实际,方法灵活。开展政策跟踪审计,除了传统审计项目需要具备的审阅、查询、计算、函证等一般审计方法外,还必须结合政策的出台背景和辐射,广泛运用访谈、调查问卷法、咨询法、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一是民生政策事关民生,要广泛运用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问情于民,问效于民,问计于民;二是基于政策关联多部门性,要采取多部门座谈、咨询、外围调查等方法,以了解政策执行的真是性,也可以防止审计意见的失当和偏颇;三是政策效果评价,如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执行情况,可以通过运用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采集不同年度的数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与前期历史数据、政策规定的要求开展比较分析,以掌握目前政策执行的效应,了解与政策规定要求的差距;四是政策预测,采用数学模型分析方法,预计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失地农民保险基金政策,可根据享受人数及发放标准,按静态和动态测算未来五年、十年潜在的财政负担。
(四)注重总结,提升成果。审计项目的成果离不开审计专报、信息、课题等载体。在政策跟踪审计中,应重视审计成果开发管理,及时总结分析,通过信息、专报等形式反映各种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执行是否体现绩效性。一是争取领导重视,取得批示,取得领导支持是政策跟踪审计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重视并认真做好;二是结合课题研究,提升审计成果,政策跟踪审计的最终目的不仅要在体制、制度和机制层面提出审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从理论层面进行科学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