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记忆中老济南 专家:修编规划得设“免死金牌”
最新修编的《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目前正向社会征求意见。新版的规划提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保留住那些有意义的文化遗产。
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早在1989年济南就编制了《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规划》,提出的“一带一片仨街坊,五十二点”保护内容。
正如这次修编的目的一样,本报重新梳理1989版规划,也是希望以史为鉴,处理好济南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更好的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1989版规划按片整体保护古城区
提出“一带一片仨街坊,五十二点”保护内容
通常所说的济南古城区,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明府城区。明府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四年,是济南大规模建城的开始,其范围相当于如今的护城河以内区域。1989年编制的《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提出的“一带一片仨街坊”保护内容。其中的“一带”是指从千佛山到黄河南北的鹊、华二山这一风景文化带。而“一片”指的便是包括城池和关厢在内的明府城。
【原文规划】
明府城是名城保护规划核心
除扩建大明湖外 老街巷原貌保持
在规划中对明府城的保护定位是这样描述的:
古城虽经几百年的变迁,且古城内的城市建设、旅游事业和城市商业经济发展很快,但仍保留着历史的街名和“三泉鼎立”、“四门不对”、“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古城格局,保持着泉水遍布民居小巷之间的特色。它集中体现了济南古城的风貌,是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部分。
“当年古城区内依然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一直民国时期的传统住宅,市井生活氛围浓厚,有着历史文化底蕴,因此89年的规划对整个古城区是按片进行整体保护的,除大明湖规划有扩建外,其它区域或者是街巷的拓宽都要按原有风貌和格局进行保持。”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姜波说。
在具体要求上,古城保护要以保护四大泉群为中心,要以体现古城风貌的方式对部分老街巷进行改造。
在按片保护古城的规划中,也提出了大明湖扩建工程。按照规划,阁子前街、阁子后街片区将被拆除用以大明湖的扩建。
【老街旧事】
宽厚所街街区:“大院”聚集的“民居博物馆”
据唐景椿介绍,宽厚所街前身为“王府南街”,或称“南王府街”,因北侧建有东、西小王府而得名。后因街西首的慈善团体“宽厚所”而改为“宽厚所街”。曾与司里街、所里街、后营坊街并称城南四大名街。
县西巷街区:鲁菜“九转大肠”诞生之地
县西巷老街旧景
县西巷有着济南城区内最大的明代关帝庙、济南城区内最完整的清末四合院。与黑虎泉-舜井一脉相连,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是济南“家家泉水”的突出体现。鲁菜中响当当的代表菜谱“九转大肠”,也起源于县西巷的九华楼饭店。
鞭指巷:传说因乾隆“鞭子一指”而得名
鞭指巷一度被称为“刘都宪巷”。后至康熙年间,巷内逐渐有了若干家经营鞭子、缰绳、鞍子等皮革制品的手工作坊而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鞭子巷”,而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驾临济南,马鞭一指,问身后随行的大臣刘墉,这街巷何名?刘墉灵机一动答到:“禀报万岁,这街正如御鞭所指,实为恩幸,可名之为鞭指巷”从此鞭指巷的名字就在济南叫开了。
老街旧巷的去留之争
高都司巷的拆除曾引全国关注
被专家高度赞扬的1989版《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现实执行中却遭遇了尴尬。从90年代开始,城外被列入重点保护的司里街等老街旧巷,以及现在泉城广场的前身—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后营坊街开始拆除。
到了2000年以后,古城片区的老街巷开始逐渐消失,而首当其冲的是一条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巷—高都司巷。
据唐景椿介绍,高都司巷街名始自明代,据传是因曾有一高姓“都司”在此居住而得名。而高都司巷之所以面临拆除,是因为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美国“沃尔玛”宣布将携其中国合作伙伴大连万达集团,斥巨资在高都司巷南端兴建一座50000平米的特大型商场。
高都司巷小学旧址
高都司巷的拆除,曾引起了济南乃至全国的巨大争论。围绕着“拆与不拆”之间,专家们曾有过激烈的讨论。其中济南教育学院教授徐北文表示济南的特色不在于老民宅,而在于悠久的历史,因此高都司巷是可以拆的。而当年还是济南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李铭则回应称历史需要文化遗迹来存续,高都司巷作为一条老街巷必须要进行保护。
在争论中,保护派得到了大多数的支持,多数专家学者都发出强烈的保护意愿,连济南市文物局在当年也曾专门为此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烈要求保留古街。
一位当年曾参与到城建、文物等部门联合召开有关拆迁高都司巷协调会的人士介绍,专家提出的保护建议曾一度得到认可。
高都司巷拆除时旧景
然而,当年负责拆迁的济南市房地产开发拆迁管理办公室则表示,沃尔玛商业购物中心项目已经由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济规管地字(2001)第166号),并且早在2002年3月8日就下发了“拆迁冻结通知”,因此高都司巷一定要进行拆除。
【老街旧事】
高都司巷:济南百年商业发展史的浓缩之地
旧时高都司巷汇源里大门
作为古城区西侧唯一一片的古建筑群,高都司巷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一条典型的商贾官宦生活住宅区,汇聚了清末民初的一些大民族资本家和金融业、化工业、毛巾业的代表人物,其后人多居于此,较少迁移变化。济南清代的钱业公会会馆、福德会馆就曾经坐落在该巷19号。同时,三和恒、庆泰昌、协聚泰、大德通、大德恒等银号每天也都派人来此交流信息、进行交易,是道光年间金融业发展情况的缩影。
阁子前、后街:富商官宦豪宅区
阁子西街的青石板路
拆除中的阁子前街
说到阁子前、后街街区,不得不说的就是阁子西街,因其旧时位于汇波寺阁子(1946年拆除)以西,故而得名阁子西街。在这条长不足百米,宽只有三米许的老街上,曾保留着济南市现存为数不多的,厚实平整的青石板路。据记载,以前这里的地下水很旺,“掀开石板就有泉”,到了夏天人们就能体会到"人在路上走,水在脚间流”的奇妙。(来源:山东商报)
原标题【 揭秘记忆中老济南 专家:修编规划得设“免死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