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八旬党员夫妻“七一”捐献遗体 丈夫党龄70年
丛培兰与迟和斋赶在“七一”来临前自愿进行了遗体角膜捐献,以此作为献给党的“生日贺礼”。
老人决定通过济南市红十字会,在逝世后将遗体(角膜)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
二位老人的家中到处摆满了年代不一的老照片,有些照片如今已很少见。
二位老人收集了不少像章,由于两人都是党员,最近还在抄写党章。
丛培兰老人向记者展示弟弟年轻时的军装照,家族的记忆通过一张张照片得以部分保留。
齐鲁网济南6月30日讯 明天就是七一建党节了,在济南,一对党龄超过60年的老夫妇近日在济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自愿进行了遗体(角膜)捐献,以此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生日贺礼”。
两位老人的名字是丛培兰与迟和斋,丛培兰入党已有63年,老伴迟和斋党龄更长,入党至今已经有70年了。6月30日,齐鲁网记者来到两位老人的家中,听他们讲述了入党一甲子的经历以及此次“向党献礼”的心路历程。
[老照片]
父亲是抗日烈士
弟弟是援朝军人
走进两位老人的家中,就如同走进了一段历史。墙上、冰箱顶上、橱柜里、桌子上的玻璃板下,到处都摆放着年代不一、尺寸不一的照片,有些已经模糊发黄,昭示着它们经历过的漫长岁月。
“我的父亲迟忠善1938年参军入党,1942年参加招远七三战役牺牲,他的名字就刻在当地的烈士塔上。”迟和斋老人还保留有前往英雄纪念塔悼念的照片,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父亲,是迟和斋与丛培兰心目中的英雄。
称得上英雄的还有丛培兰老人的弟弟丛培仁。谈话间,丛培兰老人从橱柜里珍重地取出一块毛巾包着的方形织物,打开来,一角上写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弟弟是帮助照看负伤回国志愿军的军医,现在也已经不在了。”
主卧的书柜上,并排摆放着两位白发老妪的黑白照片,她们是迟忠善的母亲与岳母,两个相框右侧分别贴着父亲与岳父的名字,“没有他们老了以后的照片,就用名字吧。”看着两个相框,本来兴致勃勃说着话的迟和斋有片刻的安静。
[老党员]
妻子党龄63年
丈夫党龄70年
“我老伴是建国后入的党,我入党是在解放前,那时候,入党还是一件秘密的事情,我也年轻,虚岁才十五。”
虽然已经过去了差不多70年,回忆起入党时的情景,迟和斋还是历历在目。他记得介绍人也就是自己的老师第一次和自己谈话的样子,记得老师放在掌心的宣传册,记得第二次谈话时老师问“你愿意入党吗”,而自己当时斩钉截铁地说了“我愿意!”
“当时老师问我,入党理由是什么?我年轻嘛,就说我爸爸是八路,我也要当八路!那时候要填表,这个填到表上有些不合适嘛,老师就教了我一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于是,在1946年,受父亲影响颇深的迟和斋入了党,差不多十年后,迟和斋与同样是党员的丛培兰喜结连理,自此风雨同舟,“两个人,一辈子都在为党做工作。”
[老来伴]
三个孩子都在海外
曾为工作“分居”十年
虽然结了婚,迟和斋与丛培兰却有整整十年时间几乎处在“分居”状态。“我们两个人的青春是分离的,”迟和斋半开玩笑地说起,“那时候她在西边上班,我在东边,两人连个自行车都没有,一个月才能见一次面。”
而丛培兰回忆起那段岁月,也是无比唏嘘,“我后来当妇产科医生嘛,工作实在是忙,孩子们几乎是靠他们父亲拉扯大的。”
说到这里,开朗的丛培兰扬头冲着老伴来了一句“谢谢你啊!”本来坐在门口、惬意摇着蒲扇看老伴接受采访的迟和斋听了这话,笑眯了一双眼。
虽然三个子女都去了国外,满屋子和子女们的合照还是定格了两人的幸福:有年轻时抱着婴儿的样子,有儿女满堂的全家福、也有上了年纪在儿女陪伴下补拍的婚纱照。记者还看到了一封毛笔的书信,迟和斋的笔迹,落款时间是2006年的情人节,正是一封“情书”。
[小心愿]
老两口七一相约捐献
为党和人民再做贡献
性格开朗的丛培兰有着一副热心肠,她曾是山东省劳动模范,有一沓子的市劳模和其他奖励证书,从业生涯中,她接生了一万多例新生儿,由她创造的“万例无差错”记录还被写入教科书。
大约一个星期前,丛培兰在杂志上读到,遗体短缺已成为制约医学教学发展的一块短板,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培养质量。老人当即决定,通过济南市红十字会在逝世后将遗体(角膜)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
“哪里需要就用到哪里,只要对社会有用,我们就应该尽我们的最大力量。”丛培兰说,自己暂时还没把这件事告诉孩子们,不过她自信能够得到孩子们的理解和支持。而在她的影响下,老伴迟和斋也决定登记捐献,“活着能够为党和人民办点事情,如果死了也能为社会做出点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据了解,截至目前,济南市红十字系统遗体捐献登记2093人,其中240例已实现捐献,角膜捐献登记695人,其中130例已实现捐献。(记者 张雯婷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