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进入倒计时

12.05.2015  09:53

  “全市范围内建立起较完善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去年12月,济南成为全国首个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市。目前,指标体系中103项具体任务已完成96项,完成率达93%。创城已进入倒计时攻坚阶段,今年7月底将完成创建验收工作。A 数读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38个

  创城伊始,我市就营造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项目支撑、社会参与”的特色氛围。市政府召开的动员大会,将创城工作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变“独唱”为“大合唱”。

  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职责任务,鼓励其结合自身职能,打造创城亮点,并定期召开创城联络员会议,调度和通报创城工作情况,推进创城工作向纵深发展。11个

  县(市)区积极落实责任任务,结合本县(市)区特点,大力推进创城工作。章丘市、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历城区、长清区、高新区将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审批程序,全年开展县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200余项,新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济阳县、槐荫区增加了财政投入;市中区实施了多个科普基地建设;平阴县、商河县、章丘市、长清区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电影进乡村活动,共放映防震减灾影片近1500场次,覆盖1215个村庄,普及率达85%以上;槐荫区、天桥区新建了前兆监测站点;历下区、市中区选取学校开展地震预警试验等。27个

  市直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进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市城乡建设委将农村建设工程(含住宅)统一纳入抗震设防监管体系,为农村和城镇居民免费提供符合农村生活习惯和抗震设防要求的住宅施工设计图集;市教育局完成“校安工程”建设项目2155个,竣工校舍面积253万平方米,指导制定学校、幼儿园等各类应急预案31534个,排查整治校园内外隐患5300余处;市公安局成立城市地震应急救援安全保卫工作指挥部,将全市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点纳入国计民生重点保护单位数据库;市政公用事业局制定(修订)供水、供热、燃气地震应急预案;市商务局制定震时生活必需品保障应急预案;市交通运输局开辟震时救灾绿色通道,保证救灾队伍和车辆通行;市国土局开展汛前地质灾害拉网排查,将285处隐患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市民政局组织救灾仓库建设,预计2015年投入使用;市卫计委建设防震减灾医疗救援管理平台,重点构建日常应急处置中心并多渠道储备地震卫生应急救灾物资等。B 完善 全市防震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

  监测预报网络化

  目前,我市8100多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有9个测震台、14个强震台、前兆测项30余项、118处宏观观测点(视频监控观测点8处),形成了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地震监测网络。

  市地震监测中心实时汇集、处理和分析28个台站监测信息,省、市、县监测网络互联互通。

  2014年新建的商河地震台,10项技术指标全部合格,其中400米深井倾斜度仅有0.2度,观测井质量达到全省第一;新增长清地震台地磁、商河深井综合观测等测项,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实现2分钟自动初报,5分钟地震速报。

  强震烈度监测技术平台已搭建完成,11套地震烈度监测仪共享周边城市监测信息,初步具备自动预警、地震烈度速报、绘制地震烈度分布图的功能,并在2所学校安装预警接收终端,开展地震预警试验工作。

  抗震设防法制化

  率先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发布实施的《济南市防震减灾条例》,为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市人大多次对其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2007年,我市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去年全年审批地震安评项目150余项,实现了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评应评尽评,并制定《地震安全性评价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资质单位的监管。

  同时,加强现场执法,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工程100%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配合市房管局对全市危旧直管公房和1984年之前建成的危险房屋进行排查、鉴定和建档,翻建危险房屋70处、大修212处,逐步消除地震安全隐患。

  此外,我市地震小区划实现了市中心城区、各县(市)区、高新区建成区全覆盖,并将研究制定《济南市主城区地震小区划结果使用管理办法》,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提供技术服务。

  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5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3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44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企业2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企业10个;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60所,市级地震安全标准化学校344所。

  应急救援联动化

  作为鲁西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区之一,依据“属地为主、协助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我市多次参加联动演练,有效检验了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区域间联合指挥和协同作战能力。

  同时,2014年市地震局协同社区、 医院 、企业等部门和单位开展地震应急疏散、自救互救演练200余次,各类学校应急疏散演练4690余次,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防灾避险能力。

  作为创城重点项目的市地震现场移动指挥系统,正在进行政府采购招投标程序建设中,完成后将弥补地震应急工作中前方获得指令信息和支持信息滞后、指挥部与现场信息不对等、信息交换不畅等缺陷,为震后各类信息的快速交互、调度指挥、决策部署、以及突发事件快速处置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支持。

  目前,我市辖区内拥有47个应急物资储备库、3支专业救援队伍、救援志愿者2419人。市地震局应急装备库配备应急通讯设备、凿岩破碎机、生命搜救仪等20多种救援设备和40多套个人防护装具,在全省居领先位置。全市11个县(市)区均建有不同规模的地震应急装备库。

  避难场所方面,在已建成Ⅰ类16处、Ⅱ类114处、Ⅲ类365处基础上,我市启动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规划成果将纳入济南市中心城控制性详规;市地震局与市园林绿化局携手打造的防灾主题公园,将建设救灾指挥中心及服务中心、公共安全馆等配套设施,配有地震仿真逃生救援体验区、地震科普展区以及动感影院,计划2015年年底建成。C 科普多元化宣传向全社会普及常识

  课堂化

  市防震减灾科普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宣讲活动百余次;“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组织宣传活动十余次,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普及率达70%以上;全市千所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安全教育课,一次防灾避险演练,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普及率达100%。

  媒体化

  在《济南日报》等4家媒体刊登防震减灾专栏文章,每周1篇科普知识系列,方便各级各类读者掌握防震减灾、自救互救常识,提升防震减灾意识。

  影视化

  全市首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电影进农村活动,平阴、济阳、长清、章丘4个县(市)区共放映防震减灾影片近1500场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在乡村普及率达85%;商河县在县电视台主要频道播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覆盖全县948个行政村。

  网络化

  市地震局门户网站(www.eqjn.cn)对外开放;政务微博(http://t.qq.com/eqjinan)及时与粉丝互动;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省地震局门户网站等随时发布相关信息,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了解途径。

  阵地化

  在已建成2个国家级、6个省级、7个市级科普宣教基地基础上,推进建设包含室外防震减灾文化雕像区、科学抗震防震展区、应急避震救援展区、地震体验与避震训练展区等11个展区的济南防震减灾科普基地,预计10月底完工,届时向市民开放。 (本报通讯员张晓欣记者周福宝)

  原标题【 济南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进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