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危房燕喜堂 头顶“文保”难自保

27.02.2016  14:54

  作为鲁菜的代表品牌,位于济南老城区金菊巷的燕喜堂老店素有盛名,在济南现代史上也是绕不开的记忆。风吹雨打八十多年,现今的燕喜堂老宅,却也只有在几片记忆的书写中展露芳华。2013年,燕喜堂老宅获评济南市文保单位;2015年,获评省级文保单位。然而作为一处颓败失修的老宅,如此实至名归的获誉,非但没有给老宅的继承人带来荣光,反倒像一个华丽的包袱,让继承人徒生忧愁。

  八十多年文保房,再不修就塌了

  1932年3月,赵子俊创办了燕喜堂,时值南燕北归时节,便得了这个雅号。在省城济南,不少市民都听过燕喜堂这一老字号的名字。

  燕喜堂老宅至今犹存坐落于济南市历下区金菊巷1号,现在由赵子俊的孙子赵书元管理,产权人也是赵书元。2013年,燕喜堂老宅获评济南市文保单位;2015年6月,省政府公布了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金菊巷燕喜堂及传统民居就是其中之一。这处紫泥坯和木梁结构的老宅已有百年历史,让人惋惜的是,现如今,燕喜堂的老宅子墙体倾斜、房顶坍塌,被鉴定为危房。这样的破败景象,让人很难将之与文物保护单位联系在一起。

  由于年代久远,四合院里的正北房已成了危房。墙上的青砖稍微一碰就成了粉末,哗哗往下掉。站在院子朝房顶看去,屋顶上的青瓦也高低不平。正北房的整个后墙还往外倾斜了十几厘米。站在屋内,还能看见危房的后墙和西墙结合处都已开裂了,能够透进光亮。

  正北房的墙上还贴着“此处危险、注意安全”的标语。赵先生说,每年街道办事处都会给他一张危房的警示牌,提醒他注意房子的安全。“我也会把它贴在墙上,但还是改变不了危房的事实。”

  老房子安全隐患太太,赵书元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里面居住了。现如今,房间里面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漆黑且又破败。早在2001年,赵书元就从老 宅里搬了出去。“那时候,这栋房子里就不敢住人了,孩子担心我住着出危险,把我接走了。”赵先生回忆起,这间祖房自从上世纪90年代修过一次前檐,就再也没修过。“90年代修的时候也只是简单补补房顶,在墙面抹抹水泥,也根除不了安全隐患。”

  若保护性修复,需花费近三十万

  其实,除了办不出手续,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赵先生面前—— —他没有足够的钱来对老宅进行保护性修复。

  按照《济南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由产权所有人负责保护。而且,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养、维修和迁移,不得改变原状。济南市考古所也给赵先生制定了一份修缮计划,想对赵先生的老宅子进行保护性修复,以保留其文物价值。修缮计划出来以后,赵先生找建筑公司做过预算。按照保护性修复方案,他需要花费二十七八万。“我一个月的退休金也不多,都六十多的年纪了,让我花二三十万去修个房子,根本不现实。”这下,赵先生又没了办法。

  赵先生就想着,能不能申请政府部门的资助,可结果依旧是没有结果。

  记者查询《山东文物保护条例》,文件中提到,“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帮助修缮。符合帮助修缮条件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既然有此规定,赵先生为啥申请不到资金呢?

  想办手续重修,却因身份特殊被卡脖

眼看着房子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大,在2015年四五月份,赵先生就下定决心好好将房子修一下。济南市危房鉴定中心已经将赵先生的老宅鉴定为危房,赵先生拿到这个鉴定之后开始着手办各种手续。可事情进展得很不顺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