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下看济南如何以科学规划助推城市前行

04.05.2016  19:12

 

 CBD地标效果图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当人们从低矮局促的平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幸福的烦恼随之而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家的感觉渐行渐远,物质改善带来的幸福感被堵车、污染抵消了大半,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

  当发展由大干快上到项目入城“择优录取”,前进的道路来到新的抉择关口:城市如何对待传统产业,该培育什么样的新兴产业;穿越历史尘埃,步入充满未知数的新常态,泉城济南揭开了“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新篇章——用怎样的方式解决“城市病”?用怎样的举措让生活更美好?用怎样的理念赢得未来?此时,如何赢得发展主动权的课题亟需作答。

  改变一座城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治理一座城市,需要从规划引领开始。新常态下,“城市规划师”在泉城这件2600多年历史的作品上量体裁衣,用中央商务区、济北新城、济莱协作区同城化发展等一件件点睛之作引领城市前行;用“精明增长”、“显山露水”、“旧城复兴”等一个个新处方治疗“城市病”,用加大“四个中心”建设保障、加强名城保护、坚持民生改善等新作为为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力。

  社会学家罗伯特·以斯拉·帕克说:城市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一个独特风俗习惯、思想自由和情感丰富的实体。新常态下的千年古城,又是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思想境界、怎样的追求?在“城市规划师”的新力作上,我们看到了激情奋进、锐意进取的状态,思想解放、境界提升的追求,除弊革新、追求美好的向往。

  规划之于城市,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的“规定运作”,更要以具有战略眼光的“自选动作”引领城市前行。一年多来,“城市规划师”力透纸背的点睛之笔在泉城的沃土上挥洒自如,8000平方公里大地正蒸腾着新的希望。

  长期以来,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济南有些尴尬:虽是省会,不少人把济南和“土气”放到一起,认为这座城市缺乏现代气息。

  “济南有特色的建筑不少,但布局分散,缺少一个能够集中展示济南改革发展成果、代表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省会形象的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关键是要大力实施聚焦战略。聚焦能产生集聚,集聚能把大量的资源形成合力,并最终在短时间内形成跨越式的发展。”2015年5月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在主持召开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汇报会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济南的短板。5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规划建设济南中央商务区。

  正确的决策只是一个开端,成败的关键在于行动。规划,成了成功打造济南中央商务区的第一关。

  时间紧迫,不容延误。市规划部门策划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内容,“并联式”协同推进,排定了详细计划和工作周期。短短3个月里,10余次专题会议,会审节点成果,把控整体质量。

  标准要高,特色要亮。市规划部门集合了美国SOM、麦肯锡、新加坡雅思柏和华东院等国内外一流机构,广泛借鉴伦敦、东京、广州等城市商务区的先进经验。作为项目规划的首席顾问,美国SOM公司的Philip Enquist先生多次考察济南的历史和现状后,从700多年前的元代山水画《鹊华秋色图》中汲取灵感,提取济南的五大特征——山、泉、湖、河、城作为设计元素,延续“古城-商埠-中央商务区”的城市历史文脉与肌理,塑造体现泉城特色内涵的核心区域。

  万众期待,集思广议。广邀中外专家,科学论证方案;诚邀知名企业,共商CBD未来;组织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民意……让规划接地气,经得起社会和群众的拷问。从去年5月15日提出设想,到11月21日召开济南中央商务区规划设计专家论证会,短短半年时间,城市规划师交出一张崭新的CBD规划蓝图,文博片区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蒸腾起新的希望。

  新常态下,原有的片区规划难以适应现状。4月26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晓刚主持召开市规委会三届五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千佛山、柏石峪、九曲等16个片区控规方案。提升内涵发展、强化生态红线、统筹资源配置、优化交通体系,编修后的片区规划显然更加科学合理。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优化和报审,让城市更加适应新形势;完成济莱协作区同城化发展规划,让大省会的梦想向前迈了一大步;完成济北新城总体规划,为小城镇建设和济南北跨提供了保障……一件件规划力作引领着城市迈向更加光明而广阔的康庄大道。

  规划并非“镜里花”,它和市民生活、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年多来,“城市规划师”围绕一个“保”,为济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就城市而言,任何工作只有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才能彰显价值。“‘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规划责无旁贷。我们必须要以全面深化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动思想观念更新、规划理念创新、管理方法革新,不断提升规划编制、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全市大局提供有力保障。”市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贾玉良如是说。

  数字是最有力的佐证。办理审批服务事项3984项,召开方案审查会15次、项目审查会41次,研究审议建设项目260项,为汉峪金谷等132个市级重点项目办理了规划手续——这是市规划局规划服务总窗口考评名列全市前茅的密码,也是保障“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体现。

  效率是最好的保障。优化重大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申报办法,明确提前开工相关规定,新甄选55个项目纳入绿色通道管理——更加高效便捷的规划服务,为项目提速、发展提速提供了保障。

  规划,不仅要引领未来,还要传承过去。很多人在感慨历史赋予济南的丰厚财富时,也在感慨一些历史文物随着发展逐渐消失。让历史得到传承,让遗存得到保护,是济南人共同心声。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但随着城市的成长,保泉任务日益加重。规划部门集中力量开展全市首次保泉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清晰界定了城市山体、城市河道水系、泉水重点渗漏带、泉水直接补给区范围,针对8条重点渗漏带制定抢救性保护措施,科学保泉、精准保泉的理念和举措逐渐消除了“看天保泉”的尴尬。

  历史文化名城是济南响亮的名片,去年,《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首次得以明确,让很多人不再纠结于保护什么、如何保护、怎么保护的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成长的符号,但将历史融入现代需要破题。规划部门完成了芙蓉街-百花洲、将军庙、山东大学西校区(齐鲁大学)3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对传统格局、传统街巷风貌、建筑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护控制措施,给出了历史街区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答案。

  今年3月,市规划局启动全市首次历史建筑普查,短短一个多月收到多渠道线索117条,其中普查落实81处,核实为文物保护单位32处。无数热心市民加入普查队伍,提供线索,配合普查,并无私奉献自己珍藏的宝贵资料。

  有人觉得规划很“高大上”,和百姓生活、特别是眼前的生活关系不大。事实上,离开人的规划毫无意义,让生活更美好,让群众更幸福,是规划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养老、住房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为此,规划部门加强部门协作,开展了基础教育、养老设施专项规划,编制了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完成了35个棚改片区包装策划。或许市民在收到利好消息的时候,看不到规划的影子,但在幕后,规划正是这些利好的策划者。

  交通是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为此,规划部门深入开展综合交通体系研究,制定了公共交通、路网规划等方面近期行动计划。有些人或许觉得这样的规划虚无飘渺,但事实上,这些看似很虚的东西,最终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在保障发展中彰显使命,在保护历史中体现责任,在保障民生中展现担当……雕刻城市,既需拿出引领城市前行的创造性举措,也要坚守住应保的底线,这条线守住了,城市前进就不会偏离轨道。

  有人说,“城市病”也是“规划病”,只有从规划入手,才能找到根除病症。一年多来,“城市规划师”不断用新的理念对城市精雕细琢,让人看到了城市切换到健康模式的希望。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人们依赖着城市生活,又与城市产生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正如规划专家所言:城市就像人的身体,也会生病。根治“城市病”、健康持续发展,济南展开了新的规划探索。

  ——杜绝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卫星城的概念首次和济南联系起来。合理划定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和永久性基本农田,规划好城市中心、次中心的布局,积极培育发展卫星城。这样的布局,能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合理布局产业,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让精明增长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导战略。长大的城市,空间不足的问题愈发突出,只有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才能使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

  ——坚持产城融合,推动新城老城联动发展。新老城市仿佛一个跷跷板,只有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将老城区人口均衡有序导入新城区,才能让新城繁荣发展、让老城品质提升。

  ——‘显山露水’很重要,济南的山和水都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青山进城”的概念首次进入规划视野,海绵城市控制性详规已经展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家园离我们并不遥远。

  ……

  规划理念的创新,离不开体制创新的支撑。

  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在95%的审查审批事项下放直属分局基础上,将公共停车场、社区配套市政设施、区级立项类市政项目的规划审批继续向分局下放,形成4类9项窗口即办、10类管区直办事项,办事效率大幅度提升,规划服务总窗口考评名列前茅;完善市区协作机制,不断加强与区政府在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审批等方面的协作配合;制定并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明确与其他部门的责权划分。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参与规划,规划部门每年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公开规划信息近万条;开展6处社区规划师制度试点,鼓励专业人士和热心市民参与规划工作;开展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咨询,通过规划监督员、多轮次规划公示、新闻发布会、企业恳谈会、热线电话、网站等方式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接的是地气,听的是民声,这样的规划才能符合实际、才能有底气。

  有时候,一座城市的重大变化,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表层下发生、进行,即便身处其中,也未必洞悉其承前启后的深远意义。但毫无疑问,“城市设计师”的新力作、新理念、新作为,正在也必将给城市、给市民、给发展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作者:付晓峰 王彬   网络编辑:顾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