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剧场话剧仍处于萌芽状态 要想观众买账还得做成品牌
近日,一则消息在济南的文化圈引发关注,山东艺术学院戏文系教师于利平所编剧的小剧场话剧《真相》获得了在北京蓬蒿剧场演出的机会。对于很多小剧场话剧的粉丝来说,蓬蒿剧场是北京小剧场话剧的一个先锋或者说代表,能在这里演出的剧本都是相当优秀的。
这则消息对于济南的小剧场话剧来说,自然是一针兴奋剂,但是回过头来想,济南作为一个颇具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城市,这些年小剧场话剧的发展却没有那么理想。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这十几年以来,济南的小剧场话剧一直处于“萌芽状态”,不符合发展规律,没有带头人,也没有形成规模,现在大家仍然处于在河边走的阶段。
不过,还是有很多热爱话剧,特别是小剧场话剧的人一直在努力,他们是有情怀的人,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也构建了一幅未来济南小剧场话剧甚至是舞台剧的发展蓝图。我们也希望这样的蓝图,最终有一天能够实现。
中国小剧场话剧发展20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家都在说小剧场话剧,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小剧场话剧呢?顾名思义,这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的,其特点一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三是先锋性较强。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是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当时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将近20年以来,中国的小剧场话剧从最初的每年一部,甚至几年一部戏,发展到现在每年能有几十台上百台不同风格的小剧场话剧在全国演出,从少数的先锋戏剧试验田发展到今天话剧艺术的一种重要生存形式,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再说说蓬蒿剧场,这个剧场2008年8月成立于北京东棉花胡同35号,迄今上演剧目200余部,演出场次逾1500场,平均每年演出300场左右,观众人数逾13,500人。其中国内中文演出占50%,台港澳地区及国际交流演出占20%,策划组织国际艺术节占30%。以跨文化国际交流、艺术节、出品剧目为主要活动内容。蓬蒿剧场的小剧场演出分为文学剧场和演出两种,不管哪种,如今能够登上这里的舞台,对国内小剧场话剧编剧导演们来说,都是一种鼓励。
于利平告诉记者,她的剧本《真相》是2014年左右发表在一本杂志上,后来参加了蓬蒿剧场的选拔活动,最终争取到了文学剧场的演出的机会,将于今年8月初在蓬蒿剧场演出。这个剧本讲的是发生一对中年夫妻身上的婚姻故事,描写了婚姻中的无奈和危机。
济南小剧场话剧一直处于“萌芽状态”
据记者调查,济南的小剧场话剧从2000左右开始发展起来,目前济南大部分话剧演出都是以小剧场为主,因为从经济方面考量,这样的形式成本控制上更容易,投入也少。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依然没有成气候,专业院团并没有起太多的带头作用,而民间的力量又较为薄弱,大家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合力。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院长李军是济南小剧场话剧的一个元老级人物,他从2003年左右开始就进行了小剧场话剧的尝试。不过说到现在济南的小剧场话剧,李军也是一肚子苦水,他认为,济南的小剧场话剧已经萌芽太久了,这个芽却一直没有发出来,这很不正常。很多时候,大家不是没有想法,但是很难迈出去,还是处于在河边试水的阶段。拿他自己来说,其实他也没有勇气完全投入到小剧场话剧的事业当中去。
李军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小剧场话剧,尤其是校园里的小剧场话剧,其实已经具备了专业推广的能力,但是却一直推不动,这里面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的。小剧场话剧的问题是大部分人无法坚持,资金和市场都是很大的瓶颈。即便是现在一部剧所需要的费用并不是很高,但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得起的。济南曾经有一些人进行过实验,但是最后都失败了。大家之所以还在坚持,其实都是为了一种喜爱话剧的情怀。目前来说,儿童剧还是有市场的,做主流话剧还不如做喜剧。
现在济南的小剧场话剧以引进剧为主,把北上广一些著名的本子拿过来,用济南本地的演员出演。这样一来,在商业上有卖点,而且有口碑。但是缺点是时效性差,因为这些剧本一般都是几年之前的,与当下的热点已经不能紧紧相扣,就缺少了话剧中那些能够与观众引起共鸣的东西。
于利平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编剧已经放弃了话剧剧本,因为确实稿费太少了。她有一个同学,从济南到北京,现在写电视剧剧本,一集能够拿到5万元,而以前他写话剧剧本,每部戏只有一万元。
山东世博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彬对于小剧场话剧的市场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他告诉记者,从2008年开始,他们公司就尝试小剧场话剧的演出,当年《画皮》连演50场,在济南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8年下来,他们一共做了15部小剧场话剧,却没有一部能够挣钱。去年的《开心晚宴》也仅仅是收支持平,想要赢利,就必须要长期演下去。今年清明节假期,这部剧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连演6场,场场爆满,让他看到了希望。
期望能得到政府的扶持,打造中国的舞台剧生产基地
虽然目前小剧场话剧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济南仍然有一群热爱着这门艺术的人在不断地坚持着。李军和于利平一直坚持在学校中创作、排练、演出,虽然他们的经费少得可怜,然而他们却没有放弃。于利平说,她经常想,自己为什么能坚持呢?真的就是因为喜欢,只要是喜欢了,很多事情就可以不计较了。她最近准备把《真相》排演出来,但是至于什么时候能够登上舞台,还要看机会了。
李军告诉记者,现在有不少城市,像北京上海甚至青岛等城市,对话剧或者说小剧场话剧都有一定的扶持政策,这样就大大鼓励了从业者的积极性,也减少了他们的风险。他很希望,济南也能够出台相关政策,让话剧在济南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能够更好地绽放,最终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吕彬告诉记者,曾经有美国百老汇的朋友来到济南考察之后说,济南其实很像是美国的芝加哥。现在,纽约是百老汇的主要表演区,而芝加哥则是百老汇的生产基地。大部分舞台剧都是在芝加哥制作上演,具有了良好的口碑才转战百老汇。济南其实很具有这样的条件,第一,在地域上,济南与北京上海的距离不远,现在交通方便,短时间内就可以到达。第二,济南学术和文化氛围浓厚,有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话剧院、济南市话剧院作为储备基地,专业人才很充足。并且还有各种舞美加工工厂,人工成本要比北上广低很多。第三,济南剧场比较多,排练场、演出场地都是现成的。真的非常适合做小剧场话剧甚至是舞台剧的生产基地。
吕彬直言,济南完全可以打造成“舞台剧的横店”,这样对济南的发展非常有利。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来到济南,他们需要这样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和休闲娱乐。另一方面,如果济南的舞台剧这张名片打造成功的话,也解决了游客不在济南过夜的问题,能够吸引住游客。现在大家都看好电影产业的发展,但是他很看好小剧场话剧,以其为代表的舞台剧必将是下一个市场的爆点。
市场需要引导,需要培养,世博演艺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吕彬说,他们已经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下属的小剧场专业委员会引进到了山东,并成为会长单位。现在已经有七八家会员单位,这其中不乏专业院团和民营企业,他们将抱团发展。他们还成立了“小剧场院线联盟”,打造适合小剧场话剧发展的场地,目前济南已经有3家会员单位,今后将以山东为中心,辐射全国。近年来,世博演艺在山东坚持组织“大学生戏剧节”,从90后、95后当中培养潜在观众。
要想观众买账,还需要做成品牌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现在济南的小剧场话剧不是没有观众,也并不是没有市场,只是因为数量和质量并不稳定,让很多观众在购票观看的时候产生了犹豫。
市民邢小姐一直从事与电影相关的行业,但是她也非常喜欢话剧,经常会看小剧场话剧。她告诉记者,现在济南的小剧场话剧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兴冲冲地买票,但是却失望而归。所以,后来她再买票的时候,就会先看口碑,如果这个剧在外地或者曾经演出过,口碑不错的话,她就会买票,否则就算了。这样也许会错过一些不错的新剧,可是真的很无奈。
关于这个问题,李军认为,现在的小剧场话剧确实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开心麻花等国内知名的团体,因为有了品牌的支持,让更多的粉丝看到了品质的保证。而济南这样的品牌就没有打造出来,也是造成现在市场不好的一种恶性循环的原因。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青年讲师陈凌说:“话剧对于我们的生活太重要了,这是最能够感染和打动我们的艺术形式。而小剧场戏剧在城市的存在,也是‘匠心’态度的一种体现,‘匠心’态度是‘慢生活’理想的一种升华,‘慢生活’并不是希望我们用消极的逃避去有压迫感的‘快生活’,而是用艺术的方式,审美的感知去感受生活。‘匠心’讲求的是认真与投入,而小剧场话剧,就是在有限的条件里,无限的认真与投入。”在此之前,陈凌的“MS.CHEN城市文艺课”已经举办诵读剧本片段活动,她表示这样的活动将继续持续下去。“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我们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向前进的繁忙艰苦的生活,但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不必诗与远方,我们可以在艺术的体验中自由灵魂。”
无论怎样,济南的小剧场话剧都在发展中,也许很缓慢,但是因为有了一群热爱话剧、投身话剧的人,就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