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老城区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15.09.2014  19:12

  济南以泉水闻名,素有“泉水之都”的美誉,济南又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信手拈来,就能讲一段历史,说一个故事。1986年,济南市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考古专家崔大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济南市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依托于老城区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巷和散落在城区内的各个文物点,以及城区周围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系列考古发掘证明, 4000多年前老城区内就有人类生活。

   济南老城区4000年前有人居住

  崔大庸曾参与过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掘。墓葬的发掘主要包括1995年长清仙人台邿国墓地;1995年至1996年,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1999年至2002年,章丘洛庄汉墓;2002年至2003年章丘危山汉墓,这些发掘都获得了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济南城区周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600年前,而护城河以内的老城区被认为有2600年的历史。城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这对于济南市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城区考古发掘主要配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直到2001年才开始。2001年,崔大庸等一批考古专家在原高都司巷即现在的万达广场附近,出土春秋时期大量的水井,证明当时此处就有人类居住;2003年,他们在旧军门巷进行大面积考古发掘,发现商代的文物,将济南老城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800多年;2003年,崔大庸等考古专家配合县西巷污水管道的铺设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三个佛教造像的埋藏坑,发掘了北朝到宋代的70多尊佛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后他们又在天地坛街附近发现了龙山文化的遗物,将济南的历史向前推进至4000多年以前。

  通过历次的考古发掘崔大庸等考古专家得出结论,古代济南老城区是东高西低的地貌,4000多年以前人们生活在比现在低五六米的地下,经过历朝历代的填埋,最终达到今天的地表高度。济南还是古代东西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最有力的证明是大辛庄遗址的发掘。大辛庄是商代遗址,1949年以前就有人曾进行过考古发掘,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大辛庄的考古发掘一直在进行,特别是发现了带有卜辞的完整的甲骨,是殷墟以外首次发现的商代卜辞,证明大辛庄是商代商人向东发展的重要据点。2005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人员在运署街发现汉代冶炼遗址,出土冶炼的灰渣、矿石、铁器等文物,证明济南是古代重要的冶铁中心。

  济南是古代齐国与鲁国的交汇之处,也是中原到东部地区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战役都发生在济南。但是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临淄和曲阜,直到明代以后济南才成为山东首府。

   历史文化名城依托于老城区完整的城市格局

  在崔大庸看来,济南之所以能够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依托了老城区的街巷和散落在城区的各个文物点,以及城区周边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的首要条件是老城区保存完整的历史格局,城内的老街老巷是支撑城市的骨架,1986年济南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时芙蓉街、泉城路、县西巷等老街巷还保留着。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老街巷逐渐消失,现在还有芙蓉街片区、原齐鲁大学片区、状元府片区等四大片区。除此之外,济南市城区周围散布着大量的历史遗存,,东边的城子崖、洛庄汉墓、危山汉墓,南部山区的四门塔、神通寺、灵岩寺,构成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资源。

   文物保护需多方携手共同努力

  截至到去年11月份,济南市挂牌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增至22处,包括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济南纬二路近现代建筑群、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等,崔大庸表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被划定了严格的保护范围,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才能够动用,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挂牌对于支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崔大庸表示,文物保护不仅是文物部门的事情,历史文化名城的每一位民众都有义务和责任。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能够为大家提供便利,一些历史遗存也能够提升普通民众的知识水平和自豪感。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参与度都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民间掀起了一阵收藏风,有些人将收藏等同于文物保护,崔大庸对此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正确的收藏有利于提高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但是不论文物的出处、无原则的收藏将不利于文物的保护。(记者 张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