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济南市郊租地种菜 60平米一年掏一两千元
16.05.2016 23:32
本文来源: 半岛网
艺术家蔡玉水(左)和村民交谈。(受访者供图)
有人回到农村扎根搞创业,也有人只是进村寄托各种需求,或租地种菜,或暂住当地人家里,或者干脆把高大上的艺术搬进广阔原野……花式进村的背后,既有都市人对返璞归真的向往,更有城市支持农业的现实诉求。
市民租地种菜,刺激了农民返乡
市民在郊区农场承包的菜地
周茁是济南市天桥区大桥镇一家“杏坛农场”的负责人。这几天,他正忙着为农场里的私家菜园招募“地主”。据他介绍,农场提供60平方米/块的菜地,市民可以全年998元到2380元不等的价格认领,体验耕种乐趣。
租地种菜正在城市近郊的各类农业观光园或合作社项目中大量兴起,这股下乡种菜热还被冠以“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得到了诸多三农学家的认可。
脆弱的食品安全体系,只有面对面的承诺才安心,这让食品消费者和生产者试图进行联合,其中广泛的形式是雇农民负责种菜,种什么菜,是否使用化肥,都由雇主来决定。
去年刚退休的济南市民王先生就在南部山区一家小农场租了二十几平米的地,没事儿把松土种菜当成乐趣。“那里空气好,而且自己种的菜,一百个放心,捎带还锻炼了身体。”王先生乐在其中。
作为准妈妈的张女士也萌生了包地种菜的想法。“外面买的菜,难免有农药残留,化肥什么的也少不了。”张女士说。
周茁此前做家具生意,半年前才创建了现在的农场,农场推出的亲子游一上来就很受欢迎。“前几天谷雨时,我们组织孩子们体验种地、认识农作物,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也认识这个节气。”周茁说,孩子们体验乡村生活,也有助于他们养成节约的习惯。
有意思的是,随着城市人的介入,部分低效的农业被重新认识,这刺激了不少农民返乡,去争取从农业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村居成民宿,周末全满房
济南市长清区北马套村把闲置房屋改成民宿
到村里租地种菜成了潮流,来的人多了,原汁原味的乡村也成了旅游度假村,村居也顺势成了民宿。
济南市长清区北马套村就把农家院就地变成民宿。长清区将军山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薛莉莉说,这里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点,把村民闲置的房屋有效利用了起来,打造成了接地气的民宿。由于是“就地取材”,这些民宿单从外表看,与普通农户没任何差别。合作社很贴心地在民宿门口挂上了诸如“爱华家”“芸曦家”“五好家庭”的牌子,让人没进屋就感受到浓浓的乡村气息。
进了院,这才发现,虽然是农村,却不必担心住得不够舒适。亮堂的客厅,整洁的卧室,条件不比酒店差,而门前院子里,一棵大树、一个池塘、一架秋千,一下就集齐了城里人对乡村生活的一切美好想象。
合作社采取股份制,归拢了30户闲置房屋。按照“外表农村化、内在标准化”的理念,这些房屋统一装修,和酒店的整齐划一不同,房子尽量保持原有特色,而且周围还继续住着原来的村民。薛莉莉说,这样才能让游客真正感受乡村的氛围。
从4月份看,村里民宿周末的入住率基本达到100%,有些城里老人过来后,一住就是一个月。“流量多了,农产品销售有了很大提升。通过电商线上线下结合,村民的鸡蛋什么的销量很好。”薛莉莉说,村民们更是可以凭借入股的资金和房屋拿到相应的分红。
据了解,像北马套村这样,由合作社和当地村民联手,利用农村里现有的、闲置的房屋、土地等资源经营起的乡村旅游度假村已经涌现出不少。
艺术家扎根乡村,村民被熏陶成演员
除了城里人主动来消费,连高端的艺术也开始走向村子。几年前,国家一级美术师蔡玉水就把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建在了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展开了个人的又一项探索性艺术之旅。
蔡玉水说,他最初是被双泉朴实的乡民所感动。“希望这个美丽质朴的地方能发展起来,希望更多的人发现它,爱上它,建设它。”于是,在双泉,他因地制宜地创作了新的艺术语言,激活那里的乡村记忆。
“很希望留住那些离开的人。”蔡玉水说,很多乡村的老房子还在,房前的老树还在,可是村里的人都不在了,没有年轻人的村庄是没有生命力的,“搞乡村艺术的初衷,就是要把这里再次激活,把外出的年轻人吸引回来。”
蔡玉水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个举动,除了让自己在创作中涌现更多灵感外,很快就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据双泉当地人介绍,由于蔡玉水的缘故,双泉艺术气息渐浓,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前去采风交流,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向往自然之美的人去看油菜花,赏油牡丹。
蔡玉水的艺术工作室在镇上落成后,还有很多孩子通过在艺术沙龙的学习、熏陶,最终走上了艺术道路。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双泉当地的村民也渐渐成为蔡玉水艺术之旅的同行者和参与者,开始有意识地去用艺术改变自己的生活。
去年,蔡玉水拍了艺术片《温暖的遇见》,正值油菜花盛开,美不胜收,在拍摄过程中,所有的演员、场工都是当地农民。今年,还将有一部电影在双泉拍摄,仍会有很多当地村民来参与。蔡玉水说,“艺术无论扎根在哪儿,哪怕是乡村,都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种子,一个开始,和一群敢于尝试的人。”
不少城里人进村,体现对乡村的反哺
不论是市民进村务农,还是艺术下乡,很多人把它看作是城里人在压力之下,松弛神经的一个选择,甚至是优越感在农村的释放。但在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孙北国看来,这极具现实意义。
孙北国说,新农业的发展和创造、新农村的建设和繁荣都必须同步引导推动城市贤达阶层、精英阶层“返乡创业”和“下乡务农”,现代农村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要补上缺失文化和教育繁荣的这块短板,要有多层级的社会主流文化阶层下乡,才能有效推动农村繁荣,农业现代化才能有效实现。
虽然对精英下乡的政策引导并不算多,但市民进村的需求却已经很旺盛了。在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看来,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说,和过去农村人争先恐后进城相比,现在似乎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连很多农村的人都不想进大城市了。”王忠武说,在城市里工作、挣钱、打拼,到农村休闲,本来就是一种互补,有助于城乡建设和谐发展。
嗨趣网创始人李华宾对济南周边乡村游、休闲农业等发展颇有研究,他表示,最近两三年时间里,乡村游无论是从项目数量还是专业程度上都发展迅速。“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呈现出来的。”李华宾说。
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城里人进村都体现了物质条件变好后对乡村的反哺。董振全是济南鹊山附近济南缘圣泰观光农业产业园的总经理。“我老家就在这里,早年考学出去,在外面干了几十年,有了积累,也该回家做贡献了。”他说,正是这种反哺心让自己回来建家乡的生态农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万兵 周青先 实习生 熊瑜
本文来源: 半岛网
16.05.2016 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