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开工建设“海绵城市” 力争雨水控制率达到75%
【导语】逢水即涝,逢干即旱。为解决保泉、资源利用等问题,济南市启动了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留住75%的雨水资源并加以利用。眼下雨季已到,海绵城市设计能不能经受住雨水的考验呢?
【正文】8月3日,济南市区迎来强降雨,短短一小时,降水量超过50毫米,达到暴雨级别。然而这次降雨并没有对以往地势低洼的路段和下游地段,造成较大影响,发挥作用的正是济南已经开工建设的“海绵体”.
【同期声】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旅游路项目部负责人 崔萃
我们第二天早上过来观察的时候,南进水口和别进水口是持续往里进水的;一直到8月4号的下午四点多,南进水口还不断有水流进来,而这个水是全部进行下渗的。
【正文】在低洼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水塘、植草沟和下凹式绿地,不见改变了区域生态景观,通过下渗收集雨水也大大提高了蓄水能力。
【同期声】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旅游路项目部负责人 崔萃
这处生态水塘虽然面积不大,大概有七八百个平方,但是它的年雨水利用总量大概在1.3万立方,也就是说它一年能留住大概1.3万立方的水。
【正文】近年来,在国内不少城市,每逢遭遇强降雨,道路积水成河、下水道口变成“喷泉”几乎成了常见景观。
【同期声】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城市绿化指导处处长 安吉磊
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我们雨水控制的比例大约在50%左右,高的在60%
【正文】作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的要求,济南市的雨水控制率要达到75%,不仅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还要能把蓄水“释放”利用。
【同期声】记者:韩妍妍 像我旁边的这种齿状的雨水进水口设计就是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中最重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部分,它的功能就是将道路上的雨水引流到旁边绿化带进行下渗,而下渗不了的多余的水分则通过旁边的出水口进入到城市排水系统,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城市积水。
【正文】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原有的生态景观保护开发也是一个新课题。凤凰路北段的这处古槐雨水公园,为了保护原本生长于此的百年老槐,还刻意修改了道路。在目前济南市规划建设的20多处山体公园等景区,也处处渗透着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
【同期声】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基建科工程师 杨振华
我们这一块的铺装就是透水铺装,而且路沿石也是采取这种段落式的路沿石,下雨之后呢小雨直接通过它进行回渗了,大雨如果渗不及时就通过路沿石直接进入绿地当中,这是下沉式绿地,大家可以看到效果,下这么大雨,地上没有积水。
【正文】按照济南市的试点推进时间表,在先期启动大明湖兴隆片区试点区和玉符河济西湿地片区推广区的基础上,在三年之内,要投资148.75亿元统筹推动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化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建设系统五大系统建设。计划实施的63个项目,目前已开工21个。全部工程完工后,按大明湖12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计算,济南市的年控制径流总量将相当于近8个大明湖的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