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蓝天白云常伴泉城其实并不遥远 大数据揭示背后的秘密
近年来,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天气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症下药治理大气污染,让常伴泉城,这既是当前各级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700万泉城市民的殷切期望。
从数据看,近年来泉城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但到底什么样的天气才算是真正的“蓝天白云、闪烁”?近日省环保厅对2013年以来全省近500万个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为我们揭开“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背后的秘密。
想看蓝天能见度至少要有10公里
说起蓝天白云,不能不提到山东环保部门提出的具象性指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简称“蓝繁”)天数。从2013年起,为方便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省环保厅借鉴流域治污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具象性指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用一般人容易理解和判断的描述性指标,将专业的术语“翻译”成公众能理解的语言。“天蓝不蓝、晚上有没有繁星闪烁,大家都会看得见。如果一年当中‘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在增加,那就说明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省环保厅厅长张波表示。
不过,环保领域很难找到一个指标直接对应“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为此,我省环保部门借用能见度这一气象学指标作为技术参考依据,并综合制定了具体判定标准。山东省环保厅监测处空气室的李岩介绍,观测经验表明,能见度超过10公里,即可达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描述性指标。
监测数据,是科学判定“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重要依据。
省环保厅通过对2013年以来近500万个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湿度一定时,当大致在60微克-70微克/立方米之间时,能见度的提升存在一个“拐点”。这样的“拐点”,如同治霾过程中环境治理的屏障,一旦突破,公众的环境获得感就会明显提升,换句话说,蓝天白云有望成为常态。
记者了解到,从“拐点”的右侧到左侧,随着PM2.5的降低,能见度的改善经历一个由缓到快的变化过程。2014年与2013年相比,我省PM2.5改善16.3%,“蓝繁天数”仅改善9.8%。这也是为什么环境数据看起来大幅改善,而环境质量的直观感受却相对滞后的原因所在。
“拐点”渐近济南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那么,对于济南而言,大气环境的“拐点”何时才能到来呢?记者了解到,随着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的出台,济南的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得到改善,“拐点”也越来越近。2015年,全市PM2.5浓度较2013年改善18.6%。2016年前5个月,PM2.5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改善10.0%。
2015年,济南市PM2.5平均浓度为87微克/立方米,相比较2013年108微克/立方米的平均浓度,距离“拐点”无疑是大大靠近了。但相比较“拐点”60微克70微克/立方米的浓度,仍有相当距离。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历史原因,济南空气质量“”较差,主城区排放强度是山东平均水平的4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要想在短时期内实现空气质量大幅提升非常困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网址链接: http://sd.dzwww.com/sdnews/201607/t20160708_14591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