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气质”明显改善
自去年11月“十大行动”启动实施以来,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5年1-4月,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浓度比上年同期分别改善16.6%、21.2%、30.1%、9.7%;一氧化碳(CO)、臭氧(O3)浓度比上年同期分别改善15.2%、7.4%。2015年1-4月,良好以上天数为50天,比上年同期增加31天,良好率为41.7%。
下一步,济南将继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紧紧围绕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从“降扬尘”、“控燃煤”、“治尾气”、“抓应急”、“调结构”、“严执法”等方面入手,广泛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治理经验,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责任要求,多措并举,综合整治,努力实现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一是全力控制扬尘污染,对施工扬尘、渣土运输扬尘和道路保洁扬尘三大关键污染源实施严格管控。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全力控制施工和渣土运输扬尘污染;研究提高渣土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办法措施,探索渣土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方式。统筹兼顾,抓好砂石、泥土和垃圾等其他物料运输环节以及工业企业料场堆场的扬尘控制;开展小石料厂综合整治,全面取缔非法采石。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生态隔离带、林业生态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破损山体恢复,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有效防止裸露地面扬尘污染和土壤风蚀影响。
二是控制工业和燃煤污染。加快推进电厂余热利用供热工程,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优化燃煤品质。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至各县(市)区、高新区和重点耗煤企业,强化考核和跟踪监督;通过天然气、电蓄能锅炉、空气源热泵、成型生物质燃料等多种方式代替燃煤,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出台《济南市煤炭清洁利用监督管理办法》,加大煤炭散烧整治,设定煤炭控制标准。优化全市产能布局,推进落实《济南市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及落后产能淘汰行动实施方案》,争取实现重点突破。以钢铁、火电(热电)、水泥、石化等为重点行业,以省控废气污染源为重点单位,分阶段、分行业治理。发挥排放标准的倒逼作用,加快治理无望企业的退出步伐。加大对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的监管和治理力度,实现全面达标。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扶持、推动大气污染的第三方治理。
三是控制机动车污染。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确保2015年底前全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9.2万辆的淘汰任务。强化在用车监管,督促各环保检验机构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数据的公平、公正。强化新车注册登记和外地车转入监管,确保不达标车辆不予注册、不予转入。完善经信部门牵头,质监、工商、环保等部门配合的成品油长效监管联动机制,严格规范成品油零售企业采购供应渠道,加大抽查抽测频次,从严查处违法行为,确保车用燃油品质。加快推进机动车燃油品质升级,按照国家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改革路权分配模式,摒弃“以车为本”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提高行人、自行车和公交车(大中型客车)的路权分配比例;推进智慧交通工程建设,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控制复合型污染。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调查、治理工作,努力控制以臭氧污染为代表的日益突出的复合型污染问题。利用我市成为环保部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优先对全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源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底数。强化油气回收日常监管,确保已建成的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油气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效益充分发挥。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依法取缔违规露天烧烤,提高中心城区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
五是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提升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度、时效性。完善应急措施,细化以工地停工、企业限排和机动车限行为主的减排措施;增加政府投入,大幅增加道路机扫和高压清洗频次,延长保洁时间。科学评估应急效果,不断积累经验,推进应急工作的持续改进。
六是强化工作保障。依据国家新环保法和正在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快修订《济南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增强立法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大气污染源清单的摸底调查,深化源解析成果,针对具体污染行业、具体污染源开展定量分析,使污染防治措施更有针对性。研究启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划定禁止、限制和允许开发区域,将“生态红线”的概念落到实处。按照“目标任务具体、项目内容具体、完成时限具体、措施要求具体、责任人员具体”五个具体和“任务落实到位、严格执法到位、督查考核到位”三个到位的要求,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突出加强对“十大行动”工作推进的督查考核,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进行督查考核,强化问责,共同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深入开展“全民参与环保行动”,落实公众环保责任,发挥全民监督作用,营造人人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