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皮革城现状:秋冬一过皮草冷 一年半季闲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服装业开始进入传统意义上的淡季,而其细分领域皮革皮草的淡季感受则更明显。
在济南海宁皮革城,正进行一场“女王狂享季”的淡季营销;而在泺口皮革城,不少业户赶在这个时候休养生息。可以说,济南仅存的两个规模较大的专业皮革城同步进入了周期性低潮期。
冷清 进入周期性淡季
3月12日,正值周六,记者在泺口皮革城看到,与年前相比,整个市场里客流稀少,分布在电梯周边的多数商家仍在正常营业,而往里走则是另一番景象:有关店的,有装修的,还有空置的。
而在海宁皮革城,为了拉动淡季销售,从3月8日开始又发起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女王狂享季”活动。去年10月份,山东首家海宁皮革城在济南开业后,几乎每周都在推各种主题营销活动,外地旅游大巴也是批量光顾。眼下,淡季的氛围在这里也显得有点浓重。
狼腾皮草行的总经理顾吉良在这两个市场里都有门店,最近几天他正在临沂的店里忙活。但对于济南门店的情况,他也是了然于心。“现在本来就到了淡季,即使有的门店闭馆,这也是正常的情况。”此前,狼腾皮草行向来就在淡季闭店,实施“皮衣回娘家”的免费保养。
火热 总面积曾近50万㎡
顾吉良在海宁皮革城有6家门店,泺口皮革城2家门店,再加上位于泺源大街的总店,济南已经有了9家狼腾皮草行。深耕济南20多年后,狼腾皮草行在几个市场里的运营状况都还不错。不过,顾吉良也有赌错的时候!
2013年,济南第一个专业皮革城“海之宁皮革城”开业,不过运营不到十个月便迅速夭折。顾吉良当时接受商场邀约,在那里开了两家店,随着市场倒闭,几百万元打了水漂。此后,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浙商皮革城,也在营业不久后便更换了业态,顾吉良在那里的几家门店也不得不关闭。
掐指一算,从海之宁皮革城到泺口皮革城,到浙商皮革城,再到海宁皮革城,这些市场的总面积高达45.8万平方米。从体量上来看,每一个市场都不算小。但是其中两个已经不复存在,另外两个实际上也在与这几年整个皮革皮草业并不乐观的大行情做斗争。
转变 撕掉窄众的标签
因为前两个市场的转瞬即逝,也因为在运营市场正遭遇的行业性低潮,这让不少人开始思考:济南人对皮革、皮草到底持怎样的看法?济南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党报帮您办”专门进行了一个小调查,结果显示,偶尔在专业皮革城买皮革、皮草的占比为30%,而64%的人表示“没买过,显得太土豪”,经常买的仅占4%。
根据调查,85%的人冬天会选择羽绒服御寒,仅有7%的人会穿皮草。这与一名运营过皮革城的专业人士的说法不谋而合:多数济南人对于皮革、皮草的消费习惯仍然没有培养起来。不过值得欣慰的人,人们对于皮革皮草在心理上已经接受。调查显示,40%的人认为“所有人都可以穿皮革皮草,这又没有标签”,28%的人认为“土豪”、“阔太”才会穿皮革皮草。
而在十几年前的济南,皮革皮草的接受人群十分有限。“过去,一般是老板娘、年轻时尚的学生和夜总会工作者才穿皮草。学生消费能力有限,穿的多是低档皮草。”上述专业人士表示,这说明人们对于皮革皮草的接受度已经明显提高。所以,在几年前,每年济南不少旅行社都有专门的辛集一日游、海宁三日游等购物团发出。但随着济南多个专业皮革城崛起,已经鲜见这种专门发往辛集、海宁的购物团。
冷静 今年将触底微升
“心理标签撕掉了,消费习惯也就容易培养了!”顾吉良从来都不相信“济南不适合经营皮革城”的说法。在他看来,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他的门店业绩也能说明这点。“我在海宁皮革城有6家店,最小的一家叫做2号店,这家店春节前每天都能卖100多件皮衣,所以‘济南没有皮革城生长土壤’的说法并不成立。”
“其实这三年我也是一直在赌,以前狼腾实行的都是单店策略。不能因为前两个皮革城倒掉就否定整个市场,它们关闭还有一些关于土地、投资方的主观原因。”顾吉良说。这也与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任有法的看法相似,“济南是个重要的省会城市,人口量、流动量比较大,消费习惯好,冬天也挺冷,所以我们把山东唯一一家海宁皮革城放在了济南”。
在任有法看来,2016年将是行业触底微升的一年,属于中性的年份,皮草行业的调整期提前于其他行业。皮草也调整力度也较大较深,已有两次断崖式下跌,如今调整已经进入尾声。“原材料的价格触底,这是非常难得的机遇,另外创新力度非常大,年轻皮草人开始发力,基于这些,我认为2016年是中国皮革业的触底反弹年。”
纵深 抓济南、望华东、谋抱团
在触底反弹年里,济南的皮革城们该怎么办?济南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征分析,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济南人讲究“住东不住西,住南不住北”,这也有一定道理,西边和北边相对来说经济稍落后,但几个皮革城都建在了西边和北边,离皮革皮草的消费群体有一定距离,这就更需要费心树品牌、攒人气。
顾吉良也有自己的观察,“就得先把品牌在济南树起来,通过报纸、广播等各种途径‘狂轰滥炸’,把名气打出来。”他也是这样做的,去年年底,狼腾皮草连续做了22天广告,宣传自己的年底活动。不少皮革城都在采用的从外地拉客的做法只能一时看着有人气,被拉来的人多不具备消费能力。
所以得先把济南市场挖深挖透,然后再向省会都市圈延伸。王征也认为,在济南一炮打响之后,还得抓住旅游人群,尤其是自驾游人群。以海宁皮革城为例,靠近着高速绕城北环线,在交通和停车上都有独特优势,而且它在整个华东地区都是独一家,当年有海宁购物游,现在又何尝不能有“济南海宁N日游”?“此外,几年前济南就把不少商家联合起来推出‘金秋购物节’,现在是不是也可以让羽绒服、皮草等商家在淡季抱团,力推‘反季大促’,让冬季服装不再有明显标签?这也有可能再现当年人民商场‘中国羽绒服第一店’的传奇,不仅在羽绒服,在皮革、皮草等方面也塑造出‘第一城’来!”
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永远奏效
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海宁皮革城风头无俩,海宁购物游也随之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那时,皮草还只是富人的穿着,普通老百姓只能到大商场解解眼馋。不过,就在最近几年,一批皮革城冒了出来,不只在济南。
除了像济南这样的省会城市,不少地级市,甚至县级市都涌现出大体量的皮革城。从济南来看,无论前两个皮革城经营得是否成功,它至少起到了一个作用,那就是把皮革城放在了老百姓面前,皮革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一个载体。实际上,拉近了人们对皮革城的认知和距离。
但是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当初就有皮革城借鉴“海宁模式”,一车一车地从外地往济南拉客,但这些所谓的购物游客,不少都是赋闲在家的人,甭想指望他们能带来多少销量。所以这种模式在开业前期或许可行,但绝不足以支撑整个市场运营。
从中也可见,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永远奏效。当初各地几乎没有皮革城,海宁皮革城就是标杆。当然,现在它仍是业内老大,但遍地开花的皮革城一是满足了人们的新鲜感,二是也解决了小范围内的购物问题。再加上,“购物游”频频和坑人、载客联系起来,专门的皮革城购物游迅速没落。
海宁皮革城本身也在去“海宁模式”,走出大本营,在各地开设皮革城,想方设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树形象。一种模式行不通,就该探索其他方式。在整个皮革业的深度调整期,或许另一种“海宁模式”正隐而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