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道路建设进入“海绵+”时代 多项设计属首次使用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济南道路正在上演“变形记”。28日,记者探访了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凤凰路北段和旅游路东段,透水人行道、齿状立沿石、下沉式绿地,道路建设单位运用了许多从未尝试过的方法进行道路施工,让原本“灰头土脸”的济南道路变得越来越“水灵”。
绿化带进行微创整形
在凤凰路北段施工现场,乍一看与以往道路工程建设没啥差别。仔细观察发现,这段不长的海绵试验段有不少创新之处,最显眼的就是人行道周边的绿化带。
为增加蓄水效果,施工人员对绿化带做了“微创整形”手术。在凤凰路北段,绿化带不是完整的平面,而是设计了一条不太明显的浅沟。据现场人员介绍,浅沟也叫植草沟,具有渗透功能,在降雨较大或高坡绿地渗透饱和时,来不及下渗的雨水会顺坡汇入植草沟,水借助纵坡沿植草沟流向下游。
“我们在下游做了下凹式绿地,用于收集植草沟里流下来的雨水。”记者看到,下凹绿地内种植了芦苇,“芦苇丛里也有玄机,我们在种植土下面填充了约30厘米厚的碎石层,碎石层能够起到渗透作用,而且碎石层本身就像大的海绵,具有很强的蓄水能力,会将多余的雨水暂时蓄积再缓慢释放。”
记者看到,凤凰路北段的自行车道与人行道间的绿带也被建设成了下凹式,两侧高中间低。“如果雨势过大,也不用担心发生洪涝灾害。”在下凹绿地带周围,施工人员还设置了用于排水的溢流井,保证了多余的雨水及时通过溢流井汇入雨水排水系统。
透水人行道告别积水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千方百计把雨水留住。在旅游路东段刚铺的人行道上,记者目睹了透水试验。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吸水、蓄水、渗水是留住雨水的最好方法。”工作人员盛出来满满一舀子水,然后垂直倒到了人行道上,让人吃惊的是,路面几秒钟就把水“喝”了。
设计人员介绍,以往人行道最上层铺的是花砖,下面依次是水泥砂浆、水泥稳定碎石和灰土,基本没有吸水效果,雨水会直接排到快车道上的排水井里。“现在这种人行道上面是透水混凝土,下面是碎石,具有极强的渗水效果,一般中雨水平的雨水量会全部渗进地下。”他说,这种透水人行道也在凤凰路北段适合建设的路段进行了推广。
无论是在凤凰路北段,还是旅游路东段,施工方因地制宜,将部分路段人行道融入外侧绿带建设,建成了风景宜人的绿道。
齿状立沿石巧收雨水
除了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透水人行道等建设,凤凰路北段和旅游路东段道路施工还在立沿石上做起了文章,这些创意在济南道路建设历史上都属于首次使用。
记者在凤凰路北段发现,快车道外侧的立沿石每隔10米左右,就有两块长相特殊的,样子为齿状。“目的还是尽可能多地收集雨水,安装齿状立沿石可以让快车道的雨水顺着‘齿缝’流进绿化带。”
“我们进行了多轮研究,如果齿间距太大了,雨水夹杂的杂物会涌入绿化带造成污染,间距过小则在水流急的情况下很难保证雨水收集效果。”据悉,目前的间隔尺寸为10厘米,基本能解决上述问题。
旅游路东段施工路段的立沿石也与众不同,比普通立沿石要高出约15厘米。据悉,这种首次采用的高个儿立沿石不仅保证了外侧种植土高度,而且保护绿道免受雨水冲刷,还能兼做休憩功能的城市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