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部分强渗漏区亟待严密呵护

25.03.2015  13:04

  

    

    二仙村一水塘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玉符河强渗漏区保留着原始风貌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黄中明 摄

   前言

  上世纪80年代,山东师范大学黄春海教授通过调查,提出济南市泉域补给区范围内存在24个强渗漏区,引起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济南城市的发展,建成区范围不断向南拓展,有些渗漏区已被完全占压和硬化,有的甚至变成了垃圾堆放地和排污场所,而这些地段恰恰是济南泉域地下水直接补给区和强渗漏区,是泉水补给的源头。为掌握强渗漏区的现状,市水利局于2013年8月委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展了24个强渗漏区的调查与保护修复规划工作,提出了保护修复的措施和建议。

  24日,本报报道了济南24个强渗漏带位于泉域,其中10个亟待保护一事,引发关注。

  随后,记者与参与规划该项目的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实地探访了部分重点强渗漏区,发现部分强渗漏区自然状态较好,但部分区域也遭到开发建设和居民生活的“侵袭”。保护强渗漏区,任重而道远。

   【玉符河、邵而-展村强渗漏区】自然风貌好,但水源较少

  在玉符河重点强渗漏区的东渴马、西渴马村河道附近,记者看到,这里经过前期整治,河道十分整洁,水流从上游的卧虎山水库而来,也十分清澈。

  “该处分布软砾石,渗透条件非常好。”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所长陈学群介绍,这里软砾石层能达到30至40米厚,是非常好的强渗漏带。相传,东渴马、西渴马村子的得名就是因此而来,因为下渗条件好,河道里的水全部渗入地下,造成马到此无水可饮,因而取名“渴马”。

  目前,像玉符河上游这种保留原始风貌的强渗漏区已不多。邵而-展村强渗漏区算是一处,这里自然风貌较好,但周边村庄较多,而且河道内无水源,在降水不足的年份,很难形成有效下渗。此外,周边村民居住较多,也很容易遭到生活垃圾的污染。

   【分水岭-北康而庄强渗漏区】被要求规划建设相应的促渗设施

  南北康片区的建筑物日渐增多,这里正在被开发建设,而在这一片区的“脚下”,则是济南24个泉域重点强渗漏区之一分水岭-北康而庄强渗漏区。

  看着强渗漏区内正在开发的建筑群,曾参与济南泉域重点强渗漏区调查与保护修复规划的陈学群发出了感叹:“探索城市发展建设与泉域保护相协调的道路确实不易。”

  参与修复规划编制时,陈学群多次担心强渗漏区的开发建设会影响泉水。出于保护泉群的考虑,规划中提出在泉域强渗漏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要规划建设相应的促渗设施,要求绿化、促渗面积不得低于原渗漏区的面积,而且尽量不要规划建地下车库,不然会非常影响水源下渗。

  陈学群表示,像分水岭-北康而庄这样正在被开发建设的强渗漏区还有4个,分别是:中井庄-下井庄、南北湖-刘志远、兴隆-土屋、浆水泉重点渗漏区。

   【大涧沟强渗漏区】大雨时上游污染物会冲入河道

  与分水岭-北康而庄强渗漏区不同的是,大涧沟强渗漏区属于近自然型的强渗漏区。陈学群介绍,此类型的渗漏区往往发育有重点的裂隙,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通道。

  大涧沟强渗漏区横穿十六里河镇兴隆山脉南侧、绕城高速公路的北侧。24日,记者在大涧沟沿线看到,部分村庄沿大涧沟两侧而建,距离河道非常近,河道内有少量浑浊的生活污水,还有部分生活垃圾。

  当地村民说,由于大涧沟附近属于沟谷地带,也是泄洪通道,他们最怕下大雨。下雨时雨水会混着上游的垃圾,沿着河道向下游冲来,村庄的道路往往就会被垃圾和污水“侵占”。上游的生活污水就这样进入了大涧沟,而污

  水又会随之渗入地下。

   【店子—二仙强渗漏区】富营养化的地表水渗入地下

  店子-二仙重点强渗漏区位于大涧沟以南,地表径流的水源多进入玉符河,这里是多年前长期冲刷而形成的沟谷洼地地面,附近有村民居住。

  二仙村位于该强渗漏区域,村内有一个水塘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这些富营养化的地表水会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源。

  记者了解到,水塘污染水源主要来自上游。上游有一处女子监狱,难以处理的生活污水有时会顺着河道流入二仙村。加上沟谷内大量种植庄稼,化肥农药也会造成污染,造成了水质富营养化。加上有些渗漏区域被民房占压,局部硬化,部分河段也被占用,明沟变成暗沟,在河道上建房屋,都会影响强渗漏带的水质。

   【东西八里洼强渗漏区】已完全被城市建设覆盖

  东西八里洼现在已是城市的模样,路面硬化,楼房林立,尽管这里属于泉域的重点强渗漏区域,但因为被城市建设完全覆盖,已经基本丧失强渗漏功能。

  除了东西八里洼,完全被覆盖的强渗漏带还包括羊头峪、太平庄、双龙、石河岭强渗漏区。记者在这几处强渗漏区看到,即使有降雨,雨水也会随着硬化的地面流走,难以渗入地下。

  “完全被覆盖的强渗漏区只能多种植植被,增加绿化面积。”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状况很难改变,只能用工程措施来加以弥补,如在小区增加绿化面积,收集雨水下渗利用,或者建透水性的停车场等,不过很难彻底恢复原有的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