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IIC是济南高新区金字招牌招商也该转向“市场化”

12.01.2016  12:05

    到去年年底,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已经增至145家,前面有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这样的“标兵”,后面有刚刚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近邻“追兵”——莱芜高新区、德州高新区,济南高新区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作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常委,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经常赴省内外高新区调研,他独到的观点或许可以为高新区乃至济南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于园区规划】

  高新区该有高新区的“气质

  “济宁、潍坊、东营的高新区我都去调研过,它们都不比济南有优势,但走进高新区,明显能感觉到是当地最有人气、最具活力的地方。走进济南高新区,和走进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差不多。”邓相超认为,高新区就该有高新区的“气质”,济南高新区早期规划过于保守,以至于后来发展空间不足,只好东补一块,西补一块,产业布局零散。高新区发展到底需要多大空间?决策者应以超前的眼光重新规划。“以齐鲁软件园为例,当时规划设计时很多人认为体量太大了,事实上,仅10年时间就容纳不下新来的企业了。

  邓相超说,几年前,济南市也曾酝酿以西客站为中心发展产业园,但投资企业看好的还是高新区,市场规律难违,所以近期济南市重新明确了高新区的“主战场”、龙头地位,并且将创新谷、临空经济示范区划归高新区代管,这是明智之举。

  【关于发展空间】

  单层厂房太浪费,“僵尸”企业得清理

  全国很多成熟高新区都面临新增土地困难、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邓相超在济南等地高新区调研时发现,不少企业的厂房是单层的,这在长三角经济区很少见,与日本、韩国产业园区的容积率相比,济南应该不到其1/2。

  “工业园区浪费空间很大,应该向空中发展。”邓相超还发现,在济南高新区孙村等地,厂房闲置的情况也不鲜见,“不要以为仅国企有僵尸企业,民企也有,它们占大量土地,享受高新区优惠政策,却不生产不经营不赚钱,这样的企业不能留。”【关于招商引资】

  招商也该由“行政化”转“市场化

  邓相超在嘉定调研时,一家文化创意园的招商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上海市把3000亩土地交给一家公司运作,这个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仅入驻的国际知名企业就有50多家。据介绍,等到四期招商结束,园区一年可以为上海带来5000亿GDP。

  由此,邓相超谈到了济南招商引资中的高度行政化。“园区刚刚启动时政府可以招商,如果园区已经运行二三十年了,还是政府到处招商,只能说明发展环境不够好。招商引资应该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园区有科学的产业规划,有优质的服务系统,不愁企业主动上门。

  “正是由于招商引资中的高度行政化,一个城市之间也存在恶性竞争。比如我在济南各个区调研时发现,每个区都有文化产业园区,当地政府看到好项目就想方设法让其落户,很少考虑城市的产业布局。再比如金融中心,几个区政府部门都在争抢金融项目,短期的政绩能不能带来长期的效益?”邓相超说,“去行政化”不会一蹴而就,“市场化”仍是未来很长时期的难题。

  【关于产业优势】

  CIIIC是济南高新区的金字招牌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济南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但纵观全国,仅国家级高新区已经有145家,产业定位大同小异,不外乎这几大产业。

  邓相超认为,济南高新区应该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产业优势,CIIIC就是一块金字招牌。CIIIC是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的简称,是国家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联合发文,与山东省共同建立的国家创新园区,2007年6月在济南高新区揭牌。

  【关于城市环境】

  拥堵解决不了影响企业入驻“济南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是省会城市,理应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排头兵,提高经济的首位度。”邓相超认为,任何一个城市的高新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考察投资环境,高新区所在城市的生活环境也很重要。“济南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交通拥堵问题,有企业家去年中秋前第一次来济南,乘出租车从老火车站到高新区,大马路变成了停车场,走了近两个小时才到,投资的事也泡汤了。

  他认为,济南正在建设轨道交通,2019年后有望解决部分交通问题,比如到火车站、飞机场将更便捷。但由于多建在郊区,对缓解市区拥堵能起到多大作用还有待观察。

  伴随“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全国多地开发区争建智能制造产业中心,邓相超建议,济南可以牵头,向国家发改委申请,沿济青高铁线建设中国、德国、韩国智能制造连绵带,让山东半岛引领产业新浪潮,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