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创新和细化工作方法 让群众文化活动更规范更“提气”

26.12.2014  16:56

山东省济宁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刘凤来近来很忙。临近岁末,除了定期给市里的群众文化队伍指导排练和科里的总结工作外,他还要去印刷厂盯着“红本本”的印刷工作。刘凤来说的“红本本”,是济宁市文广新局今年年初制定的《业余群众文化队伍注册登记证书》。

      说起“红本本”的由来,是济宁市文广新局出新招的具体举措。前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济宁市的群众文化队伍越来越壮大。从农村的文化广场到市区的市民大舞台,群众文化队伍自发组织的活动长年不断。队伍多了,文化主管部门的难题就来了:以前一盘散沙的业余群众文化队伍,业务指导、组织汇演等都需要文化部门来协调,可是如何统计人数?怎么管理?

      济宁市文广新局负责人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决定采取发证的方式:给每个业余群文队伍发证,登记造册,写明队伍名称、业务主管单位、经常活动地点、队伍人数、队伍负责人等信息。“开始我们心里没底,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主动登记?”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长征的疑虑很快被打消,实行业余群众文化队伍注册登记制度仅半年,起初印制的2000本证书已所剩无几。“民众都有‘攀比’心理,看到别的队伍领了证,成了‘正规军’,自己却还是没名号的‘杂牌部队’,心里或多或少都心有不甘。”

      周长征说,鼓励群文队伍登记造册,并非要“严加管理”,而是“想方设法帮他们搞好活动”。

      济宁市得到证书的队伍,一方面享有接受文化单位指导辅导、优先申请使用市区一些文化设施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承担义务:排练节目要传递向上的正能量,排演期间不对周围环境卫生造成破坏等。同时,《业余群众文化队伍注册登记证书》最后一页是《文明公约》,任何想要登记的队伍负责人必须在上面签字。《文明公约》规定了一系列广场舞等群众文化队伍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比如“中高考期间严格服从综合执法局安排,取消一切活动安排;严格遵守不噪音扰民,晚间活动时间夏日制不超过22时,冬日制不超过21时30分。”为鼓励登记队伍进行文艺活动的积极性,证书特别指出,鼓励各业余群文队伍创作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市文广新局根据作品演出和比赛情况酌情予以奖励扶持。注册登记实行年检制度,在社会上产生消极影响的队伍来年将被取消注册资格。

      据济宁市文广新局统计,当地现有群文队伍超过6000个,活动人员约19.8万人。在济宁市今年开展的“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中,群文队伍成为绝对主力,共举办活动近2.5万场次。山东省2014年上半年社情民意满意度调查中,济宁市文化工作民众满意度高居全省第一。

      除对业余文艺队伍造册登记外,济宁市文化部门还在打造惠民舞台上动脑筋、出新招。

      济宁市目前有村居约6000个,建成的村文化广场近3500个,当地提出,明年所有村居都将建成文化广场。提口号容易,但真正实行起来却问题重重。“由于各村居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有些文化广场一味贪大求洋,投资巨大,但利用率不高;有些则是功能不完备,缺乏管理。”济宁市文广新局局长孙爱民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济宁市文广新局编制了《美丽乡村文化广场建设技术导则与范例》(简称《建设导则》)。采访过程中,记者翻阅尚处修订阶段的《建设导则》发现,其最大亮点在于切实根据各村居实际制定了建设方案。《建设导则》根据济宁市村居特点将村文化广场划为两类建设标准:一类标准的硬化活动场地为1000平方米,水泥硬化厚度不低于15厘米,舞台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适合规模较大的村居参考;二类标准需建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硬化活动场地,水泥硬化厚度不低于15厘米。《建设导则》同时指出,村文化广场建设应坚持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原则,广场活动面积人均不能低于0.6平方米。

      在《建设导则》附录中,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济宁市已建成开放的村文化广场进行了梳理,为各地发展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范例。

      “我们现在很多群文工作方法都需要细化,民众对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文化主管部门动脑筋是必不可少的。”孙爱民说,明年济宁市将继续在激发群文队伍活力上下功夫,不断出台新举措对接民众需求,叫响济宁市“儒学原乡·文化圣地”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