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四举措奏响文化发展新乐章

27.11.2015  18:08

  近日,济宁市文化工作在各项评比考核中屡获佳绩。其中“依托职业院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合六进’模式”等3个项目荣获省政府设立的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成绩位居全省第二;鲁西南鼓吹乐《山东梆子腔》等6件作品入围山东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比赛侯选名单,成绩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济宁市文广新局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以建设“文化强市 首善之区”为目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文化改革创新发展为动力,全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受到了文化部、省文化厅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济宁市被文化部列为全国16个文化改革发展研究调研联系点之一,被省文化厅列为山东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市。去年,济宁市文广新局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彰显儒学魅力,打造文化圣地。 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在中华传统文化格局中占有及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济宁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积极抢抓机遇,用好放大机遇,积极推动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系统策划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全面启动文化招商,全力打造“儒学原乡·文化圣地”文化品牌,将新型文化中心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实施“图书馆+书院”模式,以基层文化阵地为依托,强力推动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建设。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尼山书院建成10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903个,开展活动11000余场。以泗水县圣源书院为代表的“乡村儒学现象”已成为教化人、培育人、引导人的精神殿堂。

  夯实文化根基,完善服务体系。 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把济宁市建设成为文化强市、首善之区的重要内容。启动建设16亿元的市文化中心(一体四馆)、近2亿元的市杂技城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市财政每年逐步提高农村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造性开展非遗六进活动,“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工程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目前,国家一级图书馆5个,一级文化馆5个,全国文化先进县3个,全省文化建设先进县6个。全市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5个,省级以上传承人38名,数量居全省前列。

  突出济宁元素,繁荣精品创作。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艺精品创作更是浓缩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济宁市丰厚的文化资源,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让济宁人文艺术与城市发展互惠共生。市文广新局组织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于我市丰富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潜心创作,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有机结合,立足济宁优势艺术形式,助推民族技艺交流推广。市杂技团成功走出国门,得到世界认可,创新完成各类艺术展演,充分展现济宁本地文化特色。仅2014年荣获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16项。

  实施项目带动,实现产业突破。 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拉动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到2020年成为济宁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济宁市从产业项目和产业品牌上做文章,深入推进文化产业项目、企业、园区“三大载体”建设,大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利用“孔子文化”和“运河文化”等文化品牌优势,积极实施“一县一品”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创建活动,成功创建了曲阜国学培训、梁山出版印刷、鱼台草柳编、嘉祥石雕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挖掘整合各类节会资源,提升国际孔子文化节、邹城母亲节、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等文化节会品牌的档次和水平。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赴美国、日本、韩国参加文化贸易展会,扩展营销渠道,去年全市文化产品出口额超1.2亿美元。目前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