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坚定不移调结构 凝心聚力促转型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济宁经济转型不同于资源枯竭城市的“被动转型、生存转型”,而是在资源鼎盛期的“主动转型、发展转型”,核心问题是调整产业结构、再造发展优势。近年来,济宁市以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为统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形成了“依靠资源起步、凭借转型跨越”的共识和“新型工业立市、现代产业强市”的理念,持续加大转调创力度,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一、以调整工业结构为核心,丰富经济底色。济宁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调整工业结构是转型发展的关键,重点做好“优、新、强、广”的文章。着眼“优”,在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中做大规模、做强龙头、放大优势,能源、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膨胀,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上升到57.6%,煤电产业居主导地位的格局开始扭转。着眼“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惠普项目的集聚辐射效应,把信息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引领产业,力争3到5年的时间达到千亿规模,打造山东乃至全国的硅谷。美国甲骨文、中兴通讯等IT行业巨头聚集落户,阿里巴巴、腾讯等20多家IT企业与济宁市达成合作意向,信息产业呈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态势。着眼“强”,落实千百亿工业企业扶持、中央省属驻济企业加快发展等政策措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11家,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9家,4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着眼“广”,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实施中小企业“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民企“小巨人”。
二、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彰显产业优势。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调结构的重要突破点。文化产业,全面启动文化强市首善之区建设,11处京杭运河重要遗产点升格为世界文化遗产;省部共建曲阜文化经济特区,核心区《发展战略策划》和《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国家汉办批复同意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在曲阜建设,明故城保护复兴工程、孔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先导性、基础性重大文化项目相继启动建设。金融保险,聚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170多家,全面开展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山东(济宁)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实验区,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科技金融实现重大突破,成立了山东省首家科技银行,建立创投基金19支、规模40亿元。现代物流,依托运河黄金水道发展现代物流业,集中打造“运河物流”品牌,港航吞吐量4883万吨、公路货运量2.46亿吨。
三、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支撑,突出济宁创造。加快推动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努力建设创新活力充沛、高端人才汇集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平台建设上,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60余所国内著名院建立合作关系,建成高新区产学研基地、鲁南煤化工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济宁分所、华大基因研究院济宁分院、国家LED质检中心等一大批高端研发服务平台,鲁南工研院成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级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之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9家。科技人才引进上,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原则,引进10多位国家级“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特区,形成了高端人才集聚的“济宁现象”。
四、以优化投资结构为牵动,激发发展动能。现阶段,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先导。集中突破重大基础设施,一批牵动济宁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实现突破,机场迁建、鲁南客专、跨湖高速、湖西铁路相继进入国家、省级战略层面推进实施,晋豫鲁铁路通道年内通车,济徐高速济宁至鱼台段加快建设,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航道扩建工程进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持续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文化建设、城乡统筹等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领域,每年筛选和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包保、重大项目集中调度等制度,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内引外联高端外资项目,国际产业大鳄集群式落户济宁,4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落地建设。姜异康书记等省领导对济宁市吸引国际大企业落户的做法作出批示,省主流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五、以改善营商环境为保障,释放体制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两年,共压减市级行政审批事项97项,仅保留112项,免征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105项,在制度设计上达到了全省最低限。明确提出凡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行政审批,年内再削减不低于20%的行政审批事项,着力打造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效率最高”的城市服务品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着眼改善投资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催生更多市场主体,全面推行“五放”,即放宽中小微企业注册条件、放开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放宽登记条件、放开经营范围、放开金融领域投资范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4.6万户,居全省第4位。
当前,济宁正处在深化转型、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仍然面临产业结构偏重、土地塌陷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人才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难题。在下步工作中,济宁市将更大力度实施工业、城镇、县域、文化、生态“五大突破”,提速推进济宁向新兴工业城市、国家级创新城市、低碳环保城市转型发展,打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济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