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首善之区建设的济宁路径
△乡村儒学讲堂
△农村群众听课热情高涨
△书香尼山
△文化惠民演出现场
△农村文化大院成了基层文化惠民的主阵地
△各种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圣水河的月亮》演出现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魄,需要悉心经营才能爆发出旺盛的活力。对此,济宁市日前正式亮出“儒学原乡·文化圣地”这一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立足惠民实际,让更多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这也将成为济宁打造“文化强市、首善之区”的又一有力抓手,烘托起一个务实、为民又不辜负文化传承重责的“文化圣地”。
儒学下乡:让传统美德渗透进每个人的细胞
“在外打工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爹老娘坚持一天一个电话地嘘寒问暖,生怕俺这老娃娃在外面受委屈;现在俺终于懂啥叫‘父母在不远行’了,是时候回家孝顺孝顺老两口了。”在曲阜市防山镇钱家村的活动室里,听着儒学课的45岁村民史广冰眼里含着泪水,恨不得当即抽自己两耳刮子。
原来,史广冰长年在周边县市打工,很少回家照顾父母和孩子。自打听了乡村儒学课,他不仅选择回乡工作,还从一言一行上填补错失的孝德。而最细微直观的变化是,全家开饭时从谁先落座谁吃,变成了第一碗饭一定要盛给父母。
“儒学下乡,本就不带有‘高大上’的政治目的,而是要挽回渐渐流失的传统美德,解决的是‘第一碗饭该给谁’的问题。”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孙爱民说,儒学的根脉在乡村,每一个因道德回归发生的变化,都更坚定了他们把这件事做下去的决心。
在今天农村,与农民日益丰盈的荷包相对的是相对滞后的道德水平,经济洼地的隆起换来的是道德的陷落。对此,济宁市于2014年明确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乡村文明的工作思路,在泗水、曲阜等多个县市的农村开办起了“乡村儒学讲堂”,聘请专业讲师深入农村长期授课,以“不讲天边讲身边”的方式和厚实的儒学基底呼唤道德的回归。
吵架骂街的少了,称兄道弟的多了;没事喝酒打牌的少了,看书跳舞的多了……这些都是儒学下乡带来的真实变化,而要让这样一项民心工程在更多的乡村绽放道德之花,则离不开科学的统筹和踏实的执行。为此,济宁市专门出台了《“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实施方案》和《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堂”建设与服务标准》,靠规范引领确保这件惠民好事落到实处。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书斋里的奢侈品,而是民众的生活向导。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济宁市还积极鼓励各县市区摸索适合农村实际、贴地气好消化的授课方式。从兖州区聘请道德模范讲道德故事,到微山县农村普学《弟子规》,再到曲阜市在民间甄选“儒学达人”,村村配备儒学讲师……创新尝试频出,创造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
“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归于民众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中华文化的整体复兴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希望通过儒学下乡让传统美德渗透进每个人的细胞。”谈及如何对乡村儒学进行深化的问题,孙爱民坦言,道德的重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济宁共在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儒学讲堂903个,选聘首批“儒学讲师”专家60名,开展活动10977场,服务群众超过57万人。
创新载体:让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寻常百姓家
“爸爸,我们班的王小明(化名)虽然学习不是很好,但不管哪个同学遇到麻烦他都会第一个站出来,我要向他学习。”8月28日,正读小学四年级的董美辰在曲阜市图书馆尼山书院看完《动漫四书》光盘后,兴冲冲地冲到爸爸怀里说道。原来,是动画片中一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论语》故事,让小姑娘懂得了欣赏人的长处。
整个假期,曲阜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没消停。一会办儒学讲座,一会请古琴社搞展演,一会又组织书法爱好者手把手教孩子们写毛笔字,传统意义上只能看书借书、伏案自习的图书馆如今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并依托传统文化焕发新颜。而这种“图书馆+书院”模式,只不过是济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一个缩影。
做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不能只在“高大上”的文化设施项目上,不能只在一部分人群上,而是要使广大的基层群众、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都从文化生活中体会“小康”的满意感。因此,济宁市今年首次提出打造“儒学原乡·文化圣地”文化品牌,致力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群众。
创新服务模式,一级有一级的载体。在市级层面,做好一个书院、一处讲堂、一个舞台、一批精品“四个一”工作,即市图书馆充实完善“尼山书院”活动内容,市群众艺术馆每月举办2期“百姓讲堂”,运河文化广场市民大舞台举办文艺演出和群文活动,市级文艺院团创作弘扬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特色的精品剧节目。在县级层面,创新“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开展了传统礼仪展示、经典诵读、国学公开课等活动,并在文化馆建设国学体验基地和非遗展厅。各项工作交叉推进,密织出了一张尽可能惠及所有人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下一步,济宁将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着力点,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投资近2亿的济宁市杂技城将于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济宁市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为市民提供阅读学习、艺术观赏、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一站式”服务,并带动教学研讨、文化交流、旅游休闲和演艺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改善百姓大舞台、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儒学讲堂等设施条件,提高使用率,让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寻常百姓家。
立足基层:惠民演出也能“私人订制”
9月11日上午,任城区南张街道军南村的文化广场上早早地聚满了人。见村头一辆大卡车缓缓驶来,老少爷们知道是剧团到了,纷纷自发鼓起掌来。
舞蹈、歌曲、曲艺表演、器乐演奏,好戏一出接着一出。这厢时尚、快节奏的通俗歌曲刚唱罢,那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世福又唱起了山东琴书《会亲家》,通俗易懂的唱腔,让村民们听完仍意犹未尽。“千场大戏进农村”活动作为济宁文化惠民工程中的一部分,已然把演出市场的“火”从城市烧进了农村。
文化建设,不是少数人的后花园,而应让每个人都能公平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济宁连续将文化惠民活动列为“为民十件实事”,惠民平台日渐多样。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百姓大舞台”5425处,登记造册群众文化队伍6598支19.8万人。今年1-8月,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演出1688场,“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18693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2649场,完成352家农家书屋数字升级。
文化惠民,知易行难:文化光“下去”不行,还要“进去”,让百姓打心眼里觉着好,不说如沐春风,也要喜闻乐见。对此,济宁的做法是鼓励文化工作者多往基层去,学习在群众中创作新剧目,让剧目多一点家常味,多一点泥土气,多一点小而活,符合基层实际。其次,是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项目,加大对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把群众“要文化”和我们“送文化”匹配起来,推动惠民活动向深度展开。与此同时,负责演出的济宁演艺集团还专门推出了“点单”服务,送戏下乡也送出了“私人订制”。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世福告诉笔者,山东琴书送进农村,受欢迎程度出乎想象,除了非遗项目的号召力,还得益于演艺人员根据农村大众的精神需求,不断创作新剧。“琴书的经典《苦乐娘亲》,反映的是农村里儿女不孝顺的故事,我们稍作修改,使内容上更贴近当今社会,所以在农村演的时候深得老百姓的喜欢。”刘世福说。
文化惠民的繁荣离不开群众的掌声,更离不开群众的参与。为鼓励群众从坐着看到站起来演,济宁在全省率先制定了业余群众文化队伍登记管理办法,为群众文化队伍颁发注册登记证书并签订文明公约,设立群众文化团队和新创作品扶持资金,每年扶持60支群众文化团队,在指导群众文化队伍健康文明发展方面做出了示范。
在去年全省的文化生活满意度随机调查中,济宁的满意度跃居全省第二。与之相呼应的是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全省居前,152个乡镇(街道)全部建设综合文化站,70个达到全国三级以上标准,17个“一级综合文化站”。而“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等公益演出项目也已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项目,被政府列为常态化的推进工程。
优化改革:精品创作实现累加效应
“月儿圆啊月儿圆,圣水河边手儿牵,月儿不眠河不干,心儿不变爱百年……”伴随婉转悠扬的主题曲《月牙歌》,由济宁演艺集团打造的山东梆子现代戏《圣水河的月亮》在一片烟雾升腾中亮相“十艺节”文华奖山东获奖剧目观摩展演。这部原创大戏除屡屡斩获文华、中国豫剧等国内大奖外,更在全国巡演中大获观众好评,成为济宁精品剧目创作中的鲜亮一笔。
文化体制改革后,文艺单位“变身”企业,从“圈养”到“野生”,很多地方难以适应。但是,实现了华丽转身的济宁演艺集团却顺应了市场诉求,在靠实力说话的当下,依托精品创作闯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圣水河的月亮》的创作与生产,融贯了精品意识和市场属性,极具艺术价值和市场前景,是济宁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专业文艺院团改革成功的标志。”济宁演艺集团总经理孔凡涛说,改革之后的新机制要求产品必须瞄向市场,使它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而这,也是济宁演艺集团在改制后短短两年内,频繁创作出《河都老店》、《孔子试徒》、《蹬鼓》、《中国结》、《乡村娃的梦》等一大批精品剧目的原因所在。
精品,是文化共享的追求,要保持这股创新驱动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坚挺的人才队伍的是两大核心要件。济宁一方面制定《舞台艺术创作规划(2014—2016年)》,明确创作主题、责任、目标和保障措施,确保大戏、小戏同步推进,形成艺术创作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荐文艺人才参加省文化厅舞蹈编导研修班、戏曲新秀高级研修班和优秀中青年作曲家创作作品演奏会等活动,向省文化厅报送“三个一批”剧本扶持项目和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举办全市音乐创作培训班、重点作者培训班暨基层采风活动、戏曲演员培训班和新创作小戏汇演,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对重点作者、重点作品进行辅导,为提升文艺人才专业素养、加强交流沟通搭建了平台。
从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反腐题材的梆子剧《双面人生》;到以济宁深厚运河文化为根基、还原大运河民俗的《我家就在岸上住》;再到演出济宁,演到杭州金海岸和韩国济州岛的系列杂技剧……济宁精品创作的风起云涌,与贴合本地实际、紧跟时代旋律、坚持积极向上的内容选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孙爱民说:“好的文艺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主题与思想,也能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向人们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这种剧目创作和传播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实现改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累加效应。”